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朱棣认为,北平风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梦。此外,他还认为,当时的故元势力,严重威胁着明朝北方的安全。都城设在北京,“天子守国门”,利于北疆防务,更能有效控制北方地区,保证明王朝的千古基业。从明永乐元年,明朝决定迁都北平,到明永乐十九年正式定都北京,经过了18年。
明代的北京内城共有9座城门
明朝的北京城是依照《周礼·考工记》的礼制,在元代旧都城的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重新规划营建而成的一座新的都城。工程主要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和庙、坛、钟鼓楼等,着重加强了城内的宫殿建设。
明朝初期北京城由里、中、外三重组成,分别是宫城、皇城、京城。到了明朝中期嘉靖年间,为加强对北京城的防备,又在京城外面加筑了一重城墙,称为外城。外城建成之后,北京为四重城。原本外城要全部包围京城的四面,计划修建60公里,但由于财力不足而未能最终完成,只在南面修建了14公里,使京城的南面多出一块。这样一来,北京城便形成了“凸”字形的特殊形状。至此,古代北京城的建设达到顶峰。
明朝的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年主要是为了防御塞外骑兵骚扰,于是按照“城必有郭,城以卫民,郭以卫城”的规制,修筑外城。城墙用砖包彻,城墙外面挖有护城河。外城共有7座城门:南面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面南为广渠门,北为东便门;西面南为广宁门(清改称广安门),北为西便门。
明朝的内城,初称京城,也称大城,明嘉靖年间修建外城后便叫内城。内城基本上取元大都旧址,明初北墙向南移5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全城周长约22.5公里,城墙高12米,墙内外用砖包砌。城墙四隅,建有角楼。城墙的外面,环绕护城河。
北京2号线地铁就是在原内城城墙和护城河的位置修建的。内城共有9座城门:南面为正阳门(即元代丽正门)、崇文门、宣武门,东面为朝阳门、东直门,西为阜成门、西直门,北为安定门、德胜门。正统年间,九门之外,各立牌楼;内城九门楼建成之后,崇楼峻阁,居若金汤,崔嵬宏丽,焕然一新。
皇城在内城中央,城墙周长约9公里,四面共有7座城门:正南为大明门(清改称大清门),其东转为长安左门,西转为长安右门,中为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清改称地安门),皇城的城墙用砖包砌,涂以红色,上面盖着金黄色琉璃瓦。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中华门两侧的红墙就是皇城的南城墙。皇城同样被列为禁地,民间百姓,擅自闯入,杖责一百。(万历《大明会典》卷一百六十四)
宫城就是皇宫,今称故宫,又称“紫禁城”(紫微星垣名为紫宫,而皇帝的居所宫禁森严,故被称作紫禁城),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也是北京城的核心,所谓的天下之中。故宫共有4座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清改称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墙高10米,四隅有角楼,城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皇宫建筑群。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主要供皇帝出入使用;东华门主要供二品以上官员出入,皇帝遗体出殡时也经由此门;西华门主要供帝后到西苑、西郊各园时出入;北面的玄武门(神武门)主要供帝后到景山、皇后祭先蚕出入,以及宫中其他人日常出入。清朝时每三年一次挑选的秀女也走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