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瑶族诗人唐德亮的长诗《惊蛰雷》虽然没有像传统长诗那样分章分节,但我却被其情节的跌宕起伏、节奏的华丽跳跃、诗意的华彩纷呈牢牢吸引。我在回味、追问,乃至自责、警醒。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仿佛又隐隐听到了一些即将发生、值得警惕的什么。我觉得,唐德亮有勇气,他的作品有文化底蕴,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唐德亮在长诗中思索社会主义革命的坎坷进程。在上百年前进的道路上,风风雨雨、左的右的、真的假的、冒牌的、伪装的,泪与血同在、苦与乐同在、富与贫同在。而人民身受其中。如何看?怎么走?往哪儿走?这不仅是社会科学家们的理论探索问题,也是诗人在不断思考的问题。他的诗作写了国企的大贱卖、私企老总的盘剥不仁、下岗工人的悲剧性人生,写了解万英教授的“最后一跳”以及棍棒相加于群众的某些管理者。对于一些官员的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和一些“顾问”“董事”们的奴态卑贱,诗人也都用详尽的笔触加以描写。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诗人,如果从一棵小草小花写起,躲在一边吟唱,也并非不可。或者,四平八稳、八九不离十地轻描淡写,也无可挑剔。而唐德亮是一个敢于发问的诗人,他用他的大诗撞响苍茫大地上的晨钟,体现了十足的勇气。他的诗秉承了敢于“直面人生”的血性之气。
这部长诗锋芒毕露地批判了现实生活中存在、又不可忽视的社会弊端,传达了一种正义的精神。可以说,全诗的基调也就是诗人的气韵,是固定在反思、批判的基调之上的。虽然诗作涉猎繁多,线路纵横,但都是紧紧围绕这一情绪点而抒写。比如,写到工人的苦难,诗中写到:“在东北,在江南,竟出现了多个‘大地主’,他们巧取豪夺,强占民地,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好大的胃口啊!恨不能把天下的山野田园,都变成自家的财富。”这是作者对于现实的认知,由此,他想到了历史上的那些仁人志士,比如孔子、屈原、杜甫、范仲淹等等,他试图从这些人身上找到古老的华夏文化之根。这种正本清源的诗意追踪,正是对现实的有力批判和警告。诗意的深刻,来自历史背景的厚重以及现实的严酷。
在艺术上,以诗论理,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诗人在架构这部长诗时,调动了全部文化潜能。这不仅包括诗学本身,还有政治、经济、史学等方面的学识积淀。围绕诗的主题,诗人站在高处,俯视大千世界,从社会制度、文化命脉、思想传承等角度加以详细分析,剥蚌见珠,彰显出诗人的学识底蕴。即便这样,作品依然能够做到脉络分明、情理交融,很是难得。
在我看来,诗人有“下海探珠“的勇气和智慧。他把笔举得很高,高过行云,又下得很深,深到历史的心脏。对正义与腐朽、光荣与丑恶、光明与黑暗等现象,作者进行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分析。于是,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诗人先哲屈原、杜甫,到近现代的鲁迅、柔石,当代模范雷锋、焦裕禄等,从诗思中依次走来,没有老调重唱,倒有“听唱翻新杨柳枝”的新意所在。
对于中国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诗人照样对那些噬啮着祖国大厦的“硕鼠、飞蝗、蛀虫”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尽管如此,诗人是满怀信心的:“面对变幻的世界,我是三月杜鹃,啼出团团殷红的鲜血,心底的颤音,不知有多少人共鸣?我是自由奔放之魂,在太阳的轨道上,日夜飞翔,我看见一种精神在万千身躯中,找到了它的载体,一种美丽的思想,已在万千颗健康的头颅中,筑巢生根。”
总之,诗人讴歌于现实,忧国忧民,倾杜鹃啼血之深情,创意是非凡的,值得称道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