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在贵州德江的传承经久不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德江这个曾经闭塞的地方受到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傩戏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危机。
外来文化冲击带来信仰流失
傩戏不光是狭义上的“驱鬼避邪”,实际上它集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表演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于一体,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傩戏之所以在“傩戏之乡”德江能够相对完整地传承,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德江曾经交通闭塞,本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小;二是当地村民的民间信仰所带来的对于傩戏的需求比较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傩戏的传承环境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201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德江县培育为贵州东北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2012年11月,在公布的《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中,德江被确定为贵州省9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未来将形成4条高速、5条铁路、1个港口和1个机场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格局。
从一个山区小县城到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蜕变,让德江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然而,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许钢伟,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在读博士,其博士毕业论文选题就是研究德江傩戏的生存发展状态。在德江做田野调查达3年之久的他发现,根植于民间信仰的傩戏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学习傩戏的年轻人是极少数,大部分年轻人在经历了在外求学、务工之后,对傩戏的看法,正由一种信仰变为习俗,对傩戏的敬畏之心已经丢失。”许钢伟说,一旦信仰丢失,对傩戏的需求就会逐渐减少,而傩戏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也就逐渐失去。
随着德江发展旅游业的步伐加快,傩戏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也从乡村走向城镇,走向旅游景区,从一种神秘的民间活动变成供人欣赏的文化表演项目。扎制傩坛和祭祀礼仪等一些傩戏内容都在缩减规模,甚至不复存在。
“在为来访贵宾和游客表演的时候,为了取得好的演出效果,仪式必须简化,戏也要拣精彩好看的上。原本要唱三天的傩戏,可能只唱几个小时就完成。”傩戏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永柏说。
现代傩戏不仅在表演场所、道具、灯光等方面有所变化,在受众、程式、礼仪及其内在精神方面也产生了变化。这种改变,无疑对傩戏的完整传承是不利的。
傩面具雕刻难成规模的遗憾
作为傩戏中重要工具的傩面具,同样也遇到传承难题。
近年来,德江傩戏蜚声海内外,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收藏人士前来考察、调研,他们有的从当地傩戏师手中购买资料、面具,有的借考古、研究为名,将古旧面具买走,造成极具艺术价值的古旧傩面具的大量流失。
傩面具雕刻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国华自己收藏了不少古旧面具。在他看来,虽然因为缺乏先进工具,古旧面具的雕工和现在相比,显得粗糙,但因为是手工雕刻,即便是同一款,也会因雕刻师傅的特点不同和时代不同有差别,凝聚雕刻师傅的审美观和时代特色,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比如我收藏的一款‘文革’时期的傩面具,雕刻师傅在其额头上还雕刻了一枚红色五角星,这就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王国华说。
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王国华的傩面具多次获得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的奖项,并被确定为铜仁地区指定旅游商品。傩面具雕刻为他带来一年十几万元的不菲收入,也让他开始动心思将这一手工技艺发展为一项产业。 2010年2月,他注册成立了德江县王国华傩面具雕刻有限公司。来自周边的12位徒弟在他的公司里不仅能学到技术,每天还能拿到80元工资。
“产业要做大得依靠市场,市场就得有公司来运作,这样才能发展为品牌。” 王国华说,但因为傩面具雕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个几年的学习出不来“活儿”,如果一下子传授的人数太多,会影响传承的质量。所以,目前公司的规模还是太小。
王国华想将公司申报为民品民贸定点企业的愿望,也未能实现。“如果被确定为民贸民品企业,就能享受贴息等各种优惠政策,但因为王国华的企业职工太少,规模不符合申报要求,我们也没有办法。”德江县民族局副局长吴昌辉说。
另一个让王国华担心的事情是,现在,由于傩文化研究比较热,才导致对傩面具的需求比较大,如果傩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成熟期,傩面具的销路是否还如此火热是个问题。一旦市场需求下降,那传承起来就更为困难。
随着德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速,傩戏艺术要传承和发展就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变化中,如何通过各种扶持手段,及时以多种形式把传统的完整的文化要素保存下来,如何让傩戏在新时代保存内在的精神文化,是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