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天安门设计者蒯祥为人恭谨正直:出门从不坐轿

//m.zimplifyit.com 2014年03月17日11: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贾英廷

  蒯祥不仅具有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而且人品也很受众人称赞。尽管他官职很大,但是他仍为人恭谨正直,俭朴如初,就连出门也从不坐轿。到了晚年,虽然他已经主动辞官隐退,但每当有营造工程向他请教时,他还是热心指导或亲临现场。

  “金凤颁诏”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家举行盛大典仪和重要活动的地方。天安门只在遇有皇帝亲征和大将出征要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皇帝发布重要文告,以及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盛大庆典时,才启用天安门。除此,天安门是常闭不开。

  “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在天安门举行的最为盛大的典仪之一。颁诏分“登极诏”和“颁恩诏”两种。前者是老皇帝死后,继位的新皇帝于当天将继位原因和日期向全国宣告;后者是将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之事向全国宣告。宣告的文件称为“诏书”。诏书是用两尺宽两丈长的硬黄纸,边上饰有金龙、纸内写明诏令之缘由和条款。

  在清代,诏书前半部为汉文,后半部为满文,末尾钤皇帝玉玺,再将它卷成4寸(约13厘米)粗,3尺(约1米)长,外用金龙云纹之黄缎包袱皮包上,横供于黄架上,并由礼部尚书把它领至礼部,誊抄若干份,分发全国以便向人民宣告。

  颁诏仪式由太和殿始。颁诏当天,礼部鸿胪寺官员预先在太和殿内东侧设一张放诏书的黄案,并在丹陛正中设一张黄案。同时,礼部在午门外设龙亭和香亭,工部在天安门城楼垛口正中设金凤台,在天安门城楼东第一间设宣诏台,并准备好“金凤朵云”(漆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奉诏官(捧接诏书的官员)和宣诏官(宣读诏书的官员)等人穿戴整齐,事先恭候在那里。

  诏书一般先由皇帝颁发,颁诏仪式开始,内阁学士穿朝服,恭恭敬敬地捧着诏书,安放于太和殿东侧的黄案上。皇帝盖上御玺后,经过一套烦琐的礼仪,然后由礼部尚书在太和殿用云盘承接诏书。这时文武百官均已按官阶高低在外金水桥南排队肃立。

  礼部尚书奉诏后,捧出太和殿,再放置在午门外有人抬着的龙亭里。然后在鼓乐、仪仗及文武官员的护送下,出太和门、午门、端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奉诏官行一跪三叩礼后,将诏书捧到宣诏台黄案上。宣诏官登台面西而立,宣读诏书。因高高在上,又很“神圣”,听起来仿佛天音一般。这时,在天安门下金水桥南,文武百官和那些充当百姓的“耆老”,按官位序列依次列队面北而跪,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谢“皇恩”。

  诏书读完,由奉诏官把诏书卷起,放在一个形似“云朵”的木盘内,来到城楼垛口正中的“金凤”前,将诏书衔放在“木雕金凤”嘴里,再用黄绒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垛口正中徐徐降下,以示天子帝王之命由金凤凰乘云朵自天而降人间。这时,早已有礼部官员托着云盘在下面跪接。金凤嘴里的诏书正好落在“云盘”里,此举称为“云盘接诏”。

  接诏后,诏书仍要放回天安门前的龙亭内,然后由黄盖(黄色伞盖)、仪仗、鼓乐为前导,浩浩荡荡抬出大清门,送往礼部衙门。

  这时,礼部尚书早已从长安左门快步回到礼部衙署,率众官吏在门前跪迎诏书,并将诏书安放在大堂内,恭列香案,行三跪九叩礼。随后,用黄纸誊写若干份,分送各地,颁告天下。这一整套仪式,史称“金凤颁诏”。清代毛奇龄专门写诗形容此景:

  双阙平明烟雾开,

  九重颁诏出层台,

  幡悬木凤街书舞,

  仗立金鸡下敕来。

  从诗中看出天安门“金凤颁诏”别有一番景象,显示了皇权至尊、君权至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