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大美唐布拉》(42)

//m.zimplifyit.com 2014年03月17日16: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奴拉赛古铜矿遗址是新疆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和遗存较为丰富的古代遗址,在全国乃至中亚范围内也极其罕见,对研究我国冶金史和新疆地方史、民族史都极具文化史料价值。

  尼勒克当地政府有意将奴拉赛古铜矿遗址开发为旅游资源,向世界揭开2500年前塞种人文化发展、历史变迁、民族活动的神秘面纱。

  闲话草原石人

  一

  在新疆北部以及沿天山一带的草原上,有不少的石雕人像。它们数量众多,广为分布,质地不同,形态各异,它们年代久远,历尽沧桑。它们是新疆大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见证了早期游牧民族辉煌的历史,是一种神秘的象征。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对这些草原石人也许是见多不怪,谁也没有深究这些石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有的甚至认为这些石人是“天神”,是“天外来客”。及至这些石人被外地来的人发现并传播开去,就立即吸引了历史学家、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研究兴趣。

  尼勒克县文管所就征集到一尊石人,此石人为全身雕刻像,高90厘米,宽28厘米,是利用一块天然砂岩石雕刻而成。从整个造型看,石人为一女性造型,大眼睛,小嘴,脑袋较长,一手执酒杯,自然弯曲向下,一手自然下垂,腰部有一线,像是束身之物。两腿分开直立。从全身比例看,腰部最长,腰部以下约30厘米。雕刻手法属于阴刻,头部、手臂、腿部为原石面,其他部分凹刻。雕刻线条精细,特别是手指部分,纤细的手指给人一种动态美感。

  1995年5月,在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巴尔盖提河西岸的山前坡地的农田里,出土了两尊石人,是被农民犁地时的犁铧挂出来的,其中一尊非常完整,另一尊残缺断裂。那完整的一尊刻痕十分明显,与那些历经千年风霜雨雪或因人为破坏而面目模糊的草原石人不同,大概是在它立在那里不久就倒下埋在土里,所以面目保存完好。这尊石人提供了许多信息,如他的相貌特点、服装、所属民族、凿刻工艺等等。另一尊残缺的石人是半成品。

  那尊完整的石人通高130厘米,肩宽30厘米,通体圆雕,头戴宽边平顶帽。上眼帘、眉毛、额头缺失。脸呈长方形,脸颊丰满,细长的丹凤眼眼角上翘,雕刻有眼珠,鼻梁狭窄而直,凿有鼻孔。上唇胡须厚实曲翘,呈八字状,嘴唇紧闭。双耳浮雕,戴有耳环。帽子下裸露的鬓发梳至双耳后。身着无领长袖左衽长袍束于腰后。右臂屈至腹部,手执一个高脚杯;左臂屈于腰部,手做握短刀状卡于腰带上。腰带上凿有许多扣眼,右边挂有一个小荷包。

  眼下,新疆发现的石人有200多尊,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准噶尔西部山地草原。阿勒泰地区是我国草原石人最丰富的地区,已发现80余尊。最高的石人通高3.1米,露出地面高2.7米,最矮的石人露出地面高0.6米。

  伊犁目前发现的草原石人有30多尊,除察布查尔县和伊宁市外,各县都有发现,其中昭苏县为最多,保存也最完好。昭苏草原石人中最有名的是县城东南5公里草原上的小洪纳海石人,这尊石人高230厘米,头35厘米,身宽50厘米,面朝东,头戴冠,背后披有发辫,其下颌和胸部遭到毁坏,唇上还存有八字胡的右半撇,右手握酒杯贴于左胸,左手下垂握刀,腰下至腿刻有古代民族文字。研究认为,是古代粟特文字。新疆草原石人身上刻有古代文字的仅此一处,十分珍贵。

  这些石人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人刻的? 是哪个民族或部落的文化遗产?这些来历不明的石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游人的兴趣,而考古界、研究历史的学者们也在积极探讨这些石雕作品的“来龙去脉”。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彻底揭开这些文化之谜的谜底,不过,学者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

  二

  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凿而成。

  从外形来看,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和身躯雕刻得生动逼真。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温泉县境内的草原上发现的阿尔夏提石人,就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而成的。其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双突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撇八字胡须。身上雕凿出翻领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宽腰带,右手拿一只杯子举在胸前,左手按着一把垂挂在腰际的长剑。脚部刻画出一双皮靴子。石人的脸部表情严肃,仿佛是威武的将士在保卫和巡视着周围的草原。

  经考古研究,阿勒泰地区在青铜时代已出现了墓地石人,有萨木特和喀依纳尔两个类型。萨木特石人类型以青河县萨木特墓地石人最典型,其特点是只注重表现脸面器官,圆形脸面,圆眼。鼻子呈三角形,翼部宽,平切底。颧骨明显,大嘴。喀依纳尔类型石人则以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喀依纳尔墓地石人最典型,石人不仅雕刻出了脸面,有的也雕刻出了手臂。石人明显程式化,缺乏写实。圆形或桃形脸面,圆眼,方直鼻,小嘴,肩胸部饰三角纹。

  阿勒泰地区也发现了铁器时代的墓地石人,主要有4个类型。喀拉塔斯墓地有男、女两尊并列的石人,皆立于墓葬的东边,面向东。石人仅雕刻出了脸面。男性石人居左,以剪底法显示面部轮廓,嘴比较大,鼻直,平切底。女性石人居右,以浮雕表现面部轮廓,小嘴,小眼睛。阿贡盖提草原上的石雕人像,都是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从外表来看,有的雕凿了全身人像,头部、脸部、身躯生动逼真,线条明快。有的佩戴的饰物件件可数,造型细腻。而有的仅仅是一块大石头上浅浅刻画出几条细线,粗略地显出脸形的轮廓。这里石人像最高的有3米多,最矮的也有六七十厘米。服饰的衣领多呈圆形,胸前左右各有一个圆形铃状物,衣领相接处有锯齿形状浮雕物。有一尊石人,脸和眼部都是圆形,方直鼻,小嘴,胸前饰三角纹。还有一尊是武士石人,左手握刀,右手做托杯状,腰带雕刻精细,右侧垂以圆形的袋囊,刻有八字胡,风度威严。

  在新疆草原上分布最多的是武士型石人。武士型石人的特点是面部个体特点非常明显,腰部雕刻的有腰带的带扣,腰上还挂着刀,手执物品有兵器、杯、钵等。此外也有女性石人等类型。

  据考证,在我国,由于现在生活在石人分布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都没有立石人的习俗,因此,石人的族属应该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历史上,曾先后生活过东胡、塞种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等游牧民族,这些民族长期处在频繁的迁徙和战争之中。那么,谁才是这些草原石人的主人呢?当时人们雕刻这些石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这些石人又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为什么人们会于公元1000年前后突然终断了这项已延续了近2000年的传统习俗呢?

  三

  当前,学术界最主要的观点已经形成,那就是新疆的草原石人属于突厥石人。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对新疆伊犁考察时发现了几尊石人,经过初步研究之后,他第一次提出了新疆草原石人就是突厥石人的观点。突厥,从公元6世纪中叶建国,到9世纪中叶灭亡,前后历时280余年。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蒙古国和我国新疆发现的众多武士型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唯一历史见证。

  公元6世纪中叶至9世纪是草原石人的兴盛时期,分布比较广,具有代表性的是乔夏类型石人。乔夏类型石人是典型的武士型石人,多为圆雕,表现出了头、颈肩、两臂及服饰,雕刻了髭。右手或做托杯状,或作执杯状,左手握刀或剑。腰带雕刻精细,带下右侧,往往垂以圆形袋囊或磨刀石等。短刀一般斜佩于下腹位置,不少的呈横佩状,长刀一般是斜佩。有的石人短刀、长刀齐佩,很具大将风度。这一时期的石人主要是突厥石人,史书记载,突厥阙特勤死,中原皇朝“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朗中吕向赉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为文书,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

  历史文献中对石人的称呼有许多种,比如翁仲、巴巴、巴力巴力、杀人石等,不同的称呼对石人就有着不同的解释。

  我国最早发现新疆草原石人的,是清朝末年的地理学家徐松。他在《西域水道记》中记载了在伊犁河以西发现石人的经过,并怀疑是古代军人墓葬的附属物,与唐代昭陵前的石翁仲一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