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因为菜的料已经备好,所以炒起来很快。只见朋友把炒锅里的清油热到七成,倒入羊肉片过油,变色捞起;锅里留油加青红辣椒快速翻炒捞起;锅留底油,放花椒和干红辣椒爆香,再放入洋葱、大蒜末、四季豆翻炒;加西红柿煸炒,西红柿不要太烂,加胡椒粉调味;再放入过完油的羊肉片、青红辣椒,翻炒片刻;加入盐和鸡精,翻炒几下装盘。
拉条子煮好了,菜也炒好了,我们开始上桌吃饭。我毫不客气地吃了一大口,咀嚼,品味,吞咽。我不由得夸赞,嗯,味道好极了!地道!
回到家里,我按照朋友的做法试着做了一次过油羊肉拉面,虽然不如朋友做得好吃,倒也差强人意。
关于伊犁莫合烟的记忆
过去,在香烟难买的时候,新疆人大部分抽莫合烟。所以,新疆人没有不知道莫合烟的。据说,莫合烟是从苏联传过来的。20世纪30年代,苏联华侨带回了莫合烟种子和栽培莫合烟的生产技术,开始在绥定(今霍城县)、伊宁等地种植,并用自己制造的手工工具,加工生产莫合烟成品,俄语称“玛合勒嘎”,“莫合烟”是意译。
加工莫合烟并不难。烟草收获晾干后,要把叶、茎、秆分开,论级分别加工。把烟秆切碎,成小颗粒状,再筛去细末,就可以上锅炒了。炒的时候,锅里放少许清油,使炒出的烟呈金黄色,具有一股特别的香味。有的还放些仁丹末,使烟味幽香清凉。当然,根据爱好,还可以放入一些白酒。
莫合烟不同于内地的烟丝和水烟,莫合烟以烟秆颗粒为主,劲儿很大。市场上出售的莫合烟往往会把烟秆颗粒和烟叶分开,顾客来买的时候,售烟的就会问,你是要劲儿大点的还是小点的?烟瘾大的多放一些烟秆颗粒,少放烟叶;烟瘾小的则少放烟秆颗粒,多放烟叶。这样,随顾客自己选择。
我第一次抽莫合烟是在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那时,我看到大男人抽莫合烟,吞云吐雾的很有气势,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派头。看吧,他们拿出一卷报纸,顺着纹路很熟练地撕下一条,然后把纸条横着折一下,将一撮莫合烟均匀地撒在折痕处,开始用指头捻着卷,把初步卷起的烟竖起来,顺势上下捋几下,使烟的颗粒紧凑,将捏住的那头用指头转动起来,越转越紧。卷紧之后,用舌头把卷烟纸的开口处舔一下,纸湿了,可以把烟沾成整体,再把另一头捏扁,烟就卷成了。我看,那卷烟的过程,就是享受表演的过程。
吸烟的时候,先用牙齿把拧的纸头咬掉,然后点火。吸第一口时,有的还会着火。不要怕,你喷出一口浓烟,然后再将烟头的火吹灭,显得你临危不惧的气派。吸烟的还会郑重其事地说:嗨,莫合烟,便宜,劲儿大!
于是,我就也想试一试。我让同学从他家里拿来一把莫合烟,偷偷练了一个小时,才卷成一支自己还算满意的烟。我找个土墩坐下,慢慢沉住气,意气风发地点上火,猛吸一大口,也希望能像那些大人一样吐出一大口浓浓的白烟。想不到我竟然被这第一口烟冲得头脑发涨,呛得我连连咳嗽,气都喘不过来,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觉得连眼泪也是热辣辣的。我急忙把烟扔在地上,还用脚踩了踩。
我坐在那里,看着地上被我踩扁的烟,对自己说,这莫合烟不好吸嘛,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爱吸呢?这时,我记起了一个大人说的话:喝酒是为了难受,吸烟是为了咳嗽。
我不甘心,就又卷了一支烟,这次卷得比上次的漂亮,我有点高兴,自我欣赏一番,然后点着火,压紧喉咙,慢吸一口,烟不往下咽,立即吐出来。嗯,好受多了。于是,我左右看看,发现没有旁人,就跷起二郎腿,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起来。
以后,虽然偶尔也抽莫合烟,那都是偷偷干的。我工作之后,才正式成了抽莫合烟的烟民。听说伊犁的莫合烟是新疆最好的莫合烟,我就托人带来一公斤,一抽,果然好,风味独特。往后,我就专门抽伊犁莫合烟,别的烟一概不抽。
由于身体的原因,我后来戒了烟,不仅不再抽莫合烟,就是高级香烟我也不沾。
烟草是特殊的产品,由于原来莫合烟在生产设备、降低焦油等方面都达不到标准,对人身体有很大的害处,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烟草专卖局要求,从2004年9月1日起禁止运输莫合烟,在2004年年底关闭所有莫合烟厂,从2005年7月1日起让莫合烟全面退出零售市场。
虽然我早就没有抽莫合烟了,但是过去抽莫合烟的记忆,却是永难磨灭的。
新疆曲子剧
新疆曲子是什么戏啊?有人说,新疆曲子的“老根”是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有人说,新疆曲子是新疆的汉族、回族、锡伯族等民族共创共享的戏曲。而按照官方权威的说法,新疆曲子剧是国家认可的新疆唯一用汉语演唱的新疆地方剧种,属于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新疆曲子是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在新疆逐渐形成的。那时候,清政府重开新疆屯田,大批清军和内地陕、甘、青、宁一带的移民不断来到新疆,随之而来的,有手艺人、生意人、民间艺人。这些人的到来,当然也就带来了内地的优秀文化,特别是西北各省的文化艺术,如“秦腔”“眉户”“花儿”以及各地的民间小戏等等都相继传到了新疆。
当时,人们都是远离家乡,或饭后茶余,或节日喜庆,或农闲冬休,大家聚在一起,在浓浓乡情的熏染下,免不了各抒离情别绪,思乡情怀。于是,就情不自禁地哼起各自的家乡小调、里弄俗曲,进而吹拉弹唱,自娱共乐,各显神通。你吼几嗓子秦腔,我来几调眉户,他唱几句花儿,伴着奶茶的醇香和瓜果的甘甜,吼出了杂味相融的曲调,唱出了气息独特的韵味。
当然,唱出的内容也与各地的剧种剧目有关,免不了掺杂着各地的方言俚语,趣闻奇事。慢慢地,在不断的相互影响中,在长期的交相融合中,在持久的潜移默化中,新疆曲子就这样形成了。所有的戏曲艺术,都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要表现,就要娱乐,就要抒情。人民群众需要艺术,于是就创造了艺术,进而就热爱艺术。新疆曲子的产生,自然也不例外。
新疆曲子最多也就有200来年的历史,它早期的活动还不成气候,一般是以地摊坐唱为主。那时候,演唱都是业余性质的自乐班子,是由新疆曲子的爱好者组成,在庙会或集市上演唱,也叫“坐台子”。地摊坐唱不受演出场地的限制,不需服装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调准、曲调多、板路稳就可以入座献唱。当时的场子小,演员少,乐器少,曲目少,所以人们称之为“小曲子”。演唱形式一般有单人唱、二人对唱、多人轮唱,而所演唱的也大多是内地已经成熟的戏目,基本上没有自编自创的内容。经过慢慢发展,小曲子开始有了化妆、表演,有了人物、故事,有了过场、道白,开始舞台演出了。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演员角色分明,有文武场和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丑角则需幽默诙谐,滑稽伶俐。总之,慢慢地像戏曲了。
新疆曲子开始流行在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一带,到了20世纪30年代,开始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一些曲子戏班开始以各种形式到天山南北演出,这样就很快扩大了新疆曲子的影响,陕、甘、宁、青等省群众居住的地方,新疆曲子演出活动居多,可以说,凡是有说汉语的地方,都有新疆曲子的演唱活动。
新疆曲子很快传到了伊犁,伊犁的锡伯族群众一接触新疆曲子,就十分喜欢。当时,察布查尔的锡伯族人大老远地跑到伊宁、惠远看曲子戏。后来嫌太远了,不方便,就干脆请曲子戏班子到察布查尔来演出。戏班子轮流到每一个牛录(乡)去演出,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意想不到的欢迎。各牛录的章京(领导人)对新疆曲子也都很喜欢,就说了,咱们也可以学新疆曲子,筹建业余戏班子嘛!
于是,就从伊犁将军府请来新疆曲子的师傅,教大家学唱。要知道,新疆锡伯族人可是语言天才,他们不仅都会汉语,而且不少人还同时通晓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他们中最先的新疆曲子爱好者经过学习,边学边演,很快又教会了另一批爱好者。就这样,新疆曲子像滚雪球一样在察布查尔各个牛录传开了,真是遍地开花红似火。
刚开始,锡伯族人都是按照师傅教的那样,用汉语演唱新疆曲子,剧目、唱腔、服装、道具、伴奏乐器等也都是遵循师傅所教。他们的演出并不局限于本牛录,而且还大老远地到伊宁、惠远、尼勒克等地去演出。
后来,锡伯族的民间艺人不再局限于传统剧目,他们开始演出了自己创作的新剧目。而且,他们还移植、改编、创作了一批用锡伯语演唱的剧目,融合进了本民族的一些民歌小调、音乐舞蹈等因素,这样,无形之中就更受到锡伯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