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古代官员称退休为“致仕”,意即辞职归家,或叫告老还乡。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约为70岁,患疾则可提前。很多人会作致仕诗以表达各不相同的心境。
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这位孙太守表明了他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的决心,坚定中显露洒脱,乐观中不乏幽默。
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刚满60岁便主动要求回乡养老,并作一首致仕诗表明心迹:“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草屋傍林泉。因思若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却文章不值钱。”自我调侃的背后实质是为了躲避朱元璋坐天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灾。
囿于官场政治、权力之风险,所以,除却身体状况之外,古代官员尤其在朝为高官者能够平安地到达退休“驿站”,善始善终实属不易,故其致仕诗多是于风趣感慨之中表达出的“无为不争”之意。宋代无门和尚的一首《颂》诗便是官员“退休”的注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