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库尔班江·赛买提:记录梦想 追逐梦想

//m.zimplifyit.com 2014年03月21日10:45 来源:中国民族报
库尔班江·赛买提在工作中。库尔班江·赛买提在工作中。
喀拉古塔格村的学校。喀拉古塔格村的学校。
喀拉古塔格村的维吾尔族老人在演奏乐器。喀拉古塔格村的维吾尔族老人在演奏乐器。
库尔班江(左二)一行在和田喀拉古塔格村。库尔班江(左二)一行在和田喀拉古塔格村。

  2005年,库尔班江来到北京时,只是想到北京的大学读书。9年过去了,如今他最大的梦想和愿望是完成自己策划和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我从新疆来》。他说:“我自己很努力,但是,我更要感谢这一路来帮助我的人们,没有他们,我绝对不会有现在的生活,也不会有更大的梦想。”

  记录人们朴实而真挚的梦想

  “新疆还很神秘,也没有太多途径去了解。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提供一个渠道让大家了解新疆和新疆人。这可以说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责任。”

  库尔班江·赛买提,来自新疆和田的维吾尔族小伙儿,今年32岁,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摄像师。 从 2008年正式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他陆续参加了大型专题片“岁月山河”以及反映汶川灾后重建的《生者一年间》等纪录片的拍摄。他正在策划拍摄的《我从新疆来》是一部记录新疆人,描述新疆、讲述新疆和新疆人故事的纪录片。“受访人物是从新疆到内地工作生活的多个民族,我们要记录他们如何努力追逐朴实而真挚的梦想。纪录片会将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交融在一起,传递正能量。”库尔班江用还略带新疆味儿的普通话以很快的语速讲着自己的想法。

  《我从新疆来》选取的采访拍摄对象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其中有大公司的总监、留洋博士、钟情于音乐的医生、刚到内地工作的厨师,他们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回族、汉族。相同的是他们都来自新疆,新疆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元素。“新疆精神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新疆给了他们鲜明的性格,给了他们独特的经历、非同寻常的选择。每一个新疆人都是新疆这幅画面上的一抹颜色,即使他们离开新疆,仍然和新疆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抹不掉的渊源。”库尔班江说,这就是纪录片为何取名为《我从新疆来》。

  库尔班江说:“受访人物选择不受民族、行业、性别、年龄限制,无论他是一个成功人士还是一个正在挣扎的菜鸟,我们尊重他们的梦想和努力。同时,我们希望在镜头前的人物是真实的。比如问到现在他们的愿望或者梦想时,那个厨师就说希望老板能准时发工资。可能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很不起眼的愿望,但是它真实,真实有它无可替代的魅力。”

  纪录片选择的人物中有两位很有意思。一位是因为父亲援疆而出生在新疆的汉族,名叫张志强。因父亲与当地维吾尔族情同手足而把他送到维吾尔族家庭抚养。抚养他的维吾尔族家庭待他如亲人,并没有把家庭信仰强加于他。张志强成年后到内地工作,接触到伊斯兰教,通过成熟思考,他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了一位非常虔诚的穆斯林。而另一位洪启,是中国民谣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和田维吾尔族家庭,在新疆的汉族妈妈怀抱中长大。他的音乐创作中融合了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当然少不了受新疆民谣的影响。洪启现在定居于深圳,很多次接受采访,他都会提及汉族妈妈如何爱他。库尔班江说:“在新疆,各个民族之间往来很密切,关系也很融洽。通过我们采访的人物,观众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库尔班江对纪录片充满了期待,但拍摄和制作纪录片的经费还没有解决。“没有关系,最后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就是去贷款、借钱,我也会把这部纪录片完成。我相信,它对于我,对于新疆人都意义非凡。”

  用自己的镜头反映新疆的山水和人文,是库尔班江一直以来的追求。他说,“新疆地处偏远,是占中国国土面积1/6的神奇土地,有13个世居民族,2000万人口,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对于大多数内地人来说,新疆还很神秘,也没有太多途径去了解。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提供一个渠道让大家了解新疆和新疆人。这可以说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责任。”

  2008年,库尔班江自费在北京大钟寺爱家收藏市场举办了一个关于新疆的摄影展,由于场地、时间等各种原因,影响并不太大,但他并没有放弃。2011年11月,作为策展人和摄影师之一,库尔班江在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了《昆仑之墟 大美和田》摄影展,展出了库尔班江和其他两位摄影师的共180张摄影作品。反映昆仑山下和田绿洲、古丝绸之路上的大漠佛国以及叼羊、摔跤等维吾尔族民间娱乐活动和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和田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库尔班江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中国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把展出场地装饰成一个维吾尔族传统家庭的样子,有一扇雕刻有维吾尔族传统图案的大门,有一间维吾尔族传统家庭的房间。房间里不仅能欣赏到闻名中外的和田玉、和田丝绸、和田地毯三大宝,还能品尝和田当地特产。库尔班江还请来几位维吾尔族学生招待观众,让观众真实地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和田淳朴的民风民情。

  7天共有15万人前往参观。库尔班江对一位曾经到新疆旅游、对新疆情有独钟的北京老人印象深刻。“老太太过来跟我聊天说特别喜欢新疆,我说那您应该再去旅游。谁知道第二天老太太又来了,提着一个饭盒,给我送来他们楼下一个清真餐馆的新疆拌面。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住得还挺远,是坐着公交车来的。那可能是我吃得最好吃的一次拌面。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总是有素不相识的人因为跟新疆的渊源而对我特别好。”

  旁听生的逐梦之旅

  “因为语言的问题,我要比别人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每天睡觉时间比别人少很多,有时候上课犯困了,我就掐自己。”

  库尔班江上小学时,父亲给他买了一部小照相机,当时他觉得挺有意思,经常拿着它东拍西拍。在17岁生日时,他用攒下的钱买了一台凤凰D2000照相机,“我在学校就经常给同学拍拍照片,写新闻发表在博州日报上,就这样我喜欢上了摄影。”

  但那时库尔班江的梦想其实是当一名拳击手,从13岁他开始练习拳击,还曾经获得过全疆拳击比赛的亚军。但由于18岁那年在一次比赛中眼睛受伤,他只好放弃拳击。

  2001年,库尔班江从博州师范学校毕业时,做玉石生意的父亲与家人失去联系,生死未卜。为了养育弟妹、照顾家庭,库尔班江卖过羊肉串,开过话吧,最后做起玉石生意。他乐观、阳光、幽默,很多人都喜欢跟他打交道。尽管生活艰辛,库尔班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外出时总随身带着相机,拍摄吸引他的人文景象,因此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人——孟晓程。

  孟晓程、李小东夫妇是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买卖玉石的交流中,孟晓程发现了库尔班江的摄影天分和对摄影的喜爱,便邀请他一起去库尔勒参与中国首部商业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之“大漠胡杨”的拍摄创作。那时,库尔班江的父亲已回到了家里,家境好了很多,库尔班江的摄影之梦又得以延续。

  那次拍摄让库尔班江吃尽了苦头。2005年3月,他随拍摄组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在拍摄的一年半中,几乎都住帐篷,有时一天勉强能吃一顿饭,还遇到过一天中车陷进沙子30多次的情况。有时为了拍摄一个场景要在沙地上趴一整天。“但那次我的收获很大,观察和学习了专业人士如何进行拍摄,自己也拍摄了很多沙漠胡杨和珍稀物种黑鹳的图片,还爱上了拍摄纪录片。”库尔班江说,那次经历以后,摄影、摄像不仅仅是他的爱好了,他想成为有好作品的专业摄影师和摄像师。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孟晓程,孟晓程就把他介绍到自己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的摄影系当旁听生。

  在3年读书期间,库尔班江这个旁听生永远坐在第一排,课上问题最多,所有给他上过课的老师都记得他。一位老师曾翻看他的笔记本,发现完全看不明白。因为老师们的语速对于库尔班江来说还是太快,有写不出来的汉语他就用维吾尔语做音译给拼写下来,回去再做整理。在学校,他系统地学习了如何摄影、如何拍摄和制作纪录片。库尔班江说:“因为语言的问题,我要比别人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每天睡觉时间比别人少很多,有时候上课犯困了,我就掐自己。”

  每到寒暑假,库尔班江总是回到新疆各处拍摄。有一次,他深入到和田的喀拉古塔格村拍摄,喀拉古塔格的维吾尔语意为“黑山”。村庄深藏在昆仑山的褶皱里,通往村里的道路异常艰险,一不小心就会摔进深渊。“喀拉古塔格村不通电和自来水。我特别想知道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是什么支撑他们在那种环境下生存下来。”库尔班江带着这些问题拍摄了喀拉古塔格村的照片,并在传媒大学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摄影展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和新疆人,他张贴启事征集同学一起去喀拉古塔格村拍摄纪录片。尽管所有的费用都需要自己负担,但还是有83个同学报名参加。

  经过面试,最后库尔班江选择了5个仅仅抱着想去看看这个村庄、想去体验生活的简单目的的同学。从和田的喀什塔什乡,6个人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走了11个小时才到达喀拉古塔格村。6人在村里拍摄了5天,纪录了村里维吾尔族村民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精神状态。他们还自己带来书,为村里有123个学生的学校建了一个“阳光书舍”。

  同去的山西女孩李倩一句维吾尔语也不会说,但她找到一个方法。指着鼻子,孩子们就会说出维吾尔语的发音,她就说“鼻子”,然后继续指着耳朵。库尔班江说自己特别感动,语言不通有什么关系,只要有互相喜爱的感情,一切都不是障碍。

  回到北京,库尔班江将拍摄的内容剪辑成一部40分钟的纪录片在学校放映,当同学们起立热烈地鼓掌、争相上台跟他们交流时,库尔班江再一次被纪录片的魅力所吸引,也更坚定了自己要当摄影师和摄像师的梦想。

  这部名为《喀拉古塔格日记》的纪录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影像节最佳纪录片奖、传媒影像力首都高校影像大赛最佳纪录片奖等奖项。之后,库尔班江还受邀携《喀拉古塔格日记》和“美丽和田”摄影作品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进行展出和讲座,反响热烈。而通过纪录片了解到喀拉古塔格村情况的一些人,向村里捐赠了太阳能设备和更多的课外图书。库尔班江说,“因为给传媒大学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学校破例给我这个旁听生颁发了学位证书。”

  纪录片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每一部纪录片都饱含着工作人员辛勤的付出甚至血泪。可能有的片子因为讲述方式、拍摄手法而让你不认同,但你绝对不能去说它不好。我尊重每一部有想法、有付出的纪录片。”

  库尔班江从1999年开始摄影创作,他的第一次个人影展是在博州师范学校举办的。此后,新疆的山山水水、和田的采玉人、偏僻的山区生活、新疆少数民族婚礼习俗都出现在他的影展上。作为专业摄影师,他曾在北京、平遥的国际摄影节及多个城市举办过个人影展。摄影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在《摄影世界》、《中国西部》、《民族文学》、《民族画报》、《南方周末》、《新疆人文地理》、《中国青年报》等杂志报纸上刊登。

  2012年12月,库尔班江作为策展和摄影师参加在湖南省凤凰县举办的2012首届中国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以喀什老茶馆为主题,参展作品22张,让观众感受到了喀什各族人民悠闲又和谐的生活氛围。

  2013年,库尔班江作为摄像应邀赴印度参加纪录片的拍摄,在20多天的拍摄时间里,他拍下了大量印度的人文风情图片,角度独特,个性突出,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官网收录并在首页推荐长达一周。2013年10月,库尔班江赴土耳其和美国采风,其间用相机记录了大量风土人情和人文风景图片,在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广为流传。库尔班江开始走向国际,他想通过镜头让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新疆。  

  在多年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库尔班江体验到了艰辛,也感受到了很多温暖。在汶川地震灾区拍摄时,很多路还没有完全通,他们只好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艰难跋涉。有时候,为了不打扰居民,只能自己搭帐篷过夜。“家园还没有完全重建,生活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我总能看到当地老百姓的笑脸。”库尔班江被他们的积极乐观所感染着。

  一次拍摄完成,一位老奶奶说库尔班江扛摄像机最辛苦,端着一碗腊肠请他吃。导演跟老奶奶解释他是穆斯林,不吃猪肉,但老奶奶不太明白,执意要让他吃。库尔班江让老奶奶给了他碗米饭和泡菜,三两口就吃完了。在老奶奶面前他夹了一小块儿腊肠,乘她不注意,给了她家的小狗。库尔班江说:“见我吃了,老奶奶布满皱纹的脸笑开了花。多好,多乐观的奶奶。我总是相信,你对别人抱以真诚和热情,他们也会同样回报你。”

  因为是穆斯林,在饮食上的禁忌让库尔班江总感到对同事们特别愧疚。在外拍摄时,库尔班江要花很多时间去找清真饭馆。后来,库尔班江觉得这样会耽误拍摄,就跟同事说什么餐馆他都可以吃,自己不吃猪肉、猪油就可以了。“大家开始还不同意,执意要找清真饭馆,但在很多地方,完全就找不到,最后只能妥协。”但以后,库尔班江的很多同事们都会先帮他尝尝菜里有没有他不能吃的东西。说起这个,库尔班江大笑道:“我只相信王路老师的味蕾,只要他说能吃的,我就能放心地吃,其他同事我就不放心了。但我觉得这些同事都特别可爱,真的很感谢他们。”

  2010年至2011年,用库尔班江自己的话说,“很幸运地”参加了反映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师的经历及其作品的大型纪录片《时·光》的拍摄。库尔班江多半的摄影作品都属于纪实摄影,他认为,“纪实摄影的魅力在于拍摄者对于这个复杂世界细微的观察。它需要拍摄者有广博的知识准备,以获得敏感的观察力;它更需要拍摄者在知识背景下获得的正确的人文态度与立场。”通过对20位纪实摄影师的采访拍摄,库尔班江觉得自己收获颇丰。其中的王福春用20年的时间拍摄了《火车上的中国人》,通过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照片,勾勒了一幅中国人的生活变迁史。库尔班江说:“用20年来拍摄一个专题,需要耐心和毅力,而出来的作品如此震撼人心。”

  2011年,库尔班江参与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的拍摄,纪录片2013年9月5日在中央台一套首播,首播当晚北京地区收视率达4%,得到了很多好评。纪录片记录了丝路地区人民的奋斗和保存的宝贵遗产、多样文明,讲述了人们如何互相适应、和平共处,缔造新丝绸之路的故事。纪录片在丝绸之路沿线7个国家拍摄,库尔班江参加了中国、柯尔克孜斯坦以及印度部分的拍摄。在柯尔克孜斯坦的高原地区拍摄时,库尔班江的左眼因为旧伤复发而视网膜脱落,但他一直瞒着导演坚持拍摄。“回北京到同仁医院检查时被医生骂,说我眼睛瞎了就拍不了片了。但当时如果我回了北京,摄制组有可能因为临时找不到摄像会耽误很长时间,造成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其他几个工作人员也是在生病,不都在坚持嘛。”库尔班江不断体验着拍摄纪录片的艰辛,但这却让他越来越热爱纪录片。

  当记者提及如何评价一部纪录片的好与坏时,库尔班江说:“我认为任何一部下了功夫的纪录片都不应该被评价为坏的纪录片。因为我拍摄过纪录片,知道每一部纪录片都饱含着工作人员辛勤的付出甚至血泪。可能有的片子因为讲述方式、拍摄手法而让你不认同,但你绝对不能去说它不好。我尊重每一部有想法、有付出的纪录片。”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即将开播,库尔班江负责拍摄了和田美食部分,“这部分通过和田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和田地区风俗、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同时观众可以看到新疆各族人民是如何热爱生活的。希望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途径和方式让大家去了解和感受新疆。”

  当记者问到库尔班江将来会不会从事可能更容易名利双收的电影、电视剧行业时,他斩钉截铁地说:“不会!我这辈子应该会一直拍纪录片。”他又笑着补充道:“不过说不准到了五六十岁,我会拍一部自传性的电影,因为到现在为止,我比同龄人应该经历和体会了更多,也实现了更多的梦想。”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吴艳采写,图片由库尔班江·赛买提提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