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理论研究 >> 正文
西方有一位作家叫苏斯博士,他主张“废话的艺术”。大概意思就是,人类不必为自己每天废话过多而担忧,因为废话中潜藏着幽默、哲学、故事,甚至很多是你未曾想过的新发现。
在中学时代,每学期拿到泛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我总能翻到几篇五四时期的杂文。以鲁迅为首的这些杂文辛辣讽刺,畅快淋漓。文学是严肃的艺术,这些杂文往往针砭时弊,不说“废话”。
弹指一挥间,一个世纪草草地画上了句号。新世纪的十余年里,人们对文化的欣赏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娱乐”成了必不可少的关键词。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回望上个世纪的中国动画作品,我不能说受到了巨大震撼,但也感到一种抽离时代后回望过去的惊异。
《大闹天宫》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神猴孙悟空为求得称心如意的兵器,潜入龙宫,求走金箍棒;东海龙王将孙悟空告上天庭,玉帝许以爵位,将悟空招安;欣然前往的孙悟空得知受骗,与天兵天将在花果山展开大战……
这部长篇动画的前身是张光宇先生的漫画作品《西游漫记》。影片中孙悟空的形象根据漫画形象改编,颇具装饰意味。
几年前在豆瓣上有一个相册,标题是《西游漫记》。当时,笔者并不知道作者张光宇就是《大闹天宫》的美术,也不知道《西游漫记》背后的讽刺和隐 喻。《西游漫记》的画风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前直到日美文化冲进中国人的视野,中国的画家、漫画家和动画创作者几乎都用带有装饰性和民族性 的画风对作品进行诠释。
《大闹天宫》上映时,还引发了一些争论。有人说孙悟空这个形象不好,因为他代表了“造反有理”;好在上海美影厂辩护“孙悟空这是在推翻三座大山”,这才使影片如期播放。
张光宇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一段时期的漫画作品:“……也许太过迁就于趣味隽永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张光宇的漫画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五四时期的杂文。
传统的中国漫画从丰子恺开始,“漫”作“漫谈”的意思,重视画面本身所传递的内容。张光宇在《西游漫记》的自序中称:这篇漫画“讽刺了重庆政府统治下的经济崩溃、特务横行、知识分子遭受压迫……”是“借荒唐来说正经话”。
传统的漫画家大多对画面的思想和深度有着严格的追求。在《丁丁历险记》的第一个故事《丁丁在苏联》中,阿尔热对苏联做出了直接的讽刺,后来他又在《蓝莲花》中表达了对中国的同情和对日本的憎恶。漫画家在作品中的思想倾向令人一目了然。
一段时间以来,“动画是否应该具有教育意义”成了学界和业界争论的话题。“寓教于乐”本是我们一直所遵循的,但许多创作者认为,动画片只要好看和好玩,达到娱乐目的就够了。人们的生活压力那么大,为什么要去看费神的作品?
但是,一部好的作品,既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能具有教育意义,何乐而不为?
“过于迁就趣味隽永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张光宇自序中的这句话,反倒比他的作给予我更深的影响。
看看这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我们的动画作品究竟缺了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