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研究 >> 文学门类研究 >> 正文

文学翻译真的需要“连译带改”吗?

//m.zimplifyit.com 2014年03月31日09:40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刘荣跃

  莫言获奖,又引起了人们对于翻译原则与方法的思考。我们都知道翻译是要“忠实于原文”的,但现在这样的原则引起了人们的疑问。有人撰文说,《文学翻译“忠于原著”成为“走出去”绊脚石》(见中国翻译网),指出忠实严谨地翻译出去的众多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西方并不受欢迎。而受到欢迎的莫言的作品,却是“连译带改”而成的!难道,中国传统的翻译原则要被颠覆吗?难道,翻译的定义要被重新改写吗?难道,为了迎合满足西方读者的口味和审美情趣,就一定要改变原作本来的风貌?上述文章举例说:“葛浩文不仅没有逐字逐句翻译,离‘忠实原文’的准则也相去甚远。他的翻译‘连译带改’,在翻译《天堂蒜薹之歌》时,甚至把原作的结尾改成了相反的结局。”这哪里是在翻译,这是为了读者的情趣对原作进行了“译写”或曰改写。这是产生出来的、并非如实体现原作风貌的作品。外国读者喜欢那样再现出来的作品无可非议,但要知道那不是“翻译”出来的作者本来的作品,而是以作者的作品为蓝本,经过译者加工“译写”出来的作品。我个人并不认同这样的翻译。如果说是译者译写过去的,这我还认同。所以不能说西方读者喜欢这样翻译出来作品,而只能说他们喜欢这样译写出来的作品。不能把“译写”错误地理解为“翻译”。

  其实我国早就有这样译写得很成功的人,那就是林纾。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提倡那样的翻译。应该说,忠实于原作而非“连译带改”的翻译在我国还是非常成功的。那么多世界文学名著不都是忠实贴切地翻译过来的吗?我们因此看到了、欣赏到了原作本来的精神风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忠实翻译的典范吗?它可绝对不是“连译带改”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拙译《野性的呼唤》和《无名的裘德》长期在一家著名的专业出版社不断重印、再版,它们无疑是笔者忠实地、尽可能贴切地翻译出来的作品。如果说这些名著确实太经典太优秀了,必须忠实地翻译才行,这是否在表明:那些需要“连译带改”的作品本身不够优秀?需要译者按照西方读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而经过这样加工出来的作品,还能说完全是原作者的作品吗?它们是否像“嫁接”出来的新东西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此表明看法,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探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