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诗歌 >> 重点推荐 >> 正文

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

//m.zimplifyit.com 2014年03月31日11:1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武翩翩

  诗本性情,诗人给别人的印象也通常是自由随性。而这个群体有一点是固守不变的,那就是对诗歌事业的敬畏、对生命和故土的顾念以及对时代的无限关切。在近日于大理举行的第八届天问诗歌艺术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评论家呼吁“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对当下诗歌生态建设的关注,凸显出诗人们在这个时代沉默而从未缺席的责任感。

  繁荣与芜杂并存  诗人需要“自觉”

  新时期以来,诗人手里的选择、脚下的道路,与过去相比丰富了许多。他们可以尝试多元化的创作风格,有机会获得琳琅满目的诗歌奖项,主流刊物、民间刊物和文学网站为大家提供了广阔的发表平台。而与此同时,不少诗歌从业者也觉察到种种“利好”背后的隐患,意识到在“选择多了”的情况下,更加应该注重“自觉”的修为。

  作为新时期中国新诗发展的亲历者,诗人林莽观察到当下繁荣背后的“几处芜杂”。首先是诗歌现今发表出来“太容易”,诗人的自我要求和编辑的把关尺度都有待加强。再有,面对浩如烟海的新作品,很难有人能静心坐下来,把一本诗集从头到尾慢慢读完;不少人在“囫囵吞枣”的阅读后,用现成的西方批评概念往上套,这种“概念先行”的风气对诗歌伤害很大。一些追求极端化的作品受到热捧,而认真进行探索的作品则遭到冷落。这些现象都是诗歌发展缺乏秩序的表现。

  林莽用物理学上的“空间点阵结构”打比方说,组成晶体的分子之间有一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就艺术的批评原则与传统而言,艺术工作者都处于这样一种结构之中。创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艺术门类和大师,需要有一个自我寻求的过程,才能把握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在寻求的过程中,创作者必须高度自觉。

  谈到语言文字在当下的“繁荣”与“芜杂”,很难绕开互联网这个话题。由于网络的出现,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排山倒海般涌入人们的生活。批评家朱大可忧虑,这会让话语泡沫成为热烈喧闹的主角,“冲击”汉语原本的精确表达。但他也谈到,尽管身处这种对文学不利的语境之中,诗歌仍然在不屈地行进,以孤寂而近于洁癖的方式,维系着汉语的尊严,“诗人在这个时代,理应承担起当仁不让的责任”。

  在诗人李少君看来,诗歌发展到今天,出现“浮沫”和“喧闹”也属正常。他认为总要有人营造热闹的文学氛围,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诗歌的世界;也总会有人通过自身在创作上的努力,成为引领时代的标杆性人物,这两种人都是时代所需要的。“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诗人自会注重自身的提升,这一点不必担心。”

  面对社会现实  诗歌呼唤力量

  诗人在本质上也是歌者,通过灵动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让爱诗的人倾听到他们心中的旋律。而在喧嚣的时代,诗歌发出的声音往往是模糊而微弱的。有人开始质疑诗歌在逐渐丧失自己的能量,患上“肌无力”的病症。由此,“让诗歌硬朗起来,更有力度”,也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如果把中国新诗放入整个现代写作系统中看,它仍然普遍缺乏对人生经验更广阔和坚实的触及。”诗人臧棣认为,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诗人需要具备对生活更细致的体察、对生存经验更为深刻的忧患意识,需要痛感和血性。他同时提出,面对“伤口”这样的题材,诗人最好避免在作品中“为展示而展示”,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其作出“有尊严”的处理。

  雷平阳的诗歌正是以质地坚硬、血性十足著称。他对故乡格外浓厚的情感,跃然于他的每篇作品之中。用他的话说,他对故乡有一种“恶狠狠的爱”,也正因如此,他对工业建设“不顾一切”的席卷与冲击十分抵触,这种痛感也赋予了他的作品动人的力量。他说,我想在自己的创作中提供一片旷野,对抗这种悲哀,却每每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但是如果诗人没有了愤怒的勇气,那将是更大的悲哀。记录下时代“魔幻”和“痛楚”的一面,是诗歌应尽的义务。

  不少读诗的人有这样的体会——用一个诗人的方言念他的诗,往往更能感受诗歌的力度和韵味。带有粗粝气质的方言能读出诗中的原始和蛮荒,带有婉约味道的方言能读出诗中的悠扬和细腻,这源于民间语言与生俱来的生命力。诗人古马认为,当代诗歌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胃口”,从民歌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民间歌谣是古今中外诗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中国诗歌从其源头《诗经》开始就有采风的传统,我们从洛尔迦和塞菲里斯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诗人承继各自民族民间歌谣的脉络。这些民歌有着强烈的野生生命的冲动和来自草根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