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研究 >> 作家研究 >> 正文

当下文学历史化和经典化的尝试

//m.zimplifyit.com 2014年03月31日11:22 来源:孔会侠

  晏杰雄的专著《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是2013年“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之一,由作家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首先,晏杰雄将新世纪长篇小说置放进宏阔的文学史视野,纵横捭阖,既考证了多重因素作用下长篇小说成为时代第一文体的必然,又创见性地论述了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演进的一系列动态过程:萌芽、扬厉和沉淀。于此,晏杰雄敏锐地意识到:新世纪这个阶段,长篇小说正处在经典化的沉淀期,已经形成某些发源于前、直通于后的文体特征。如何提炼出这些特征呢?他采用的是最基本、最可靠的文本细读方法,在大量文本反复细读的直觉感受和理性思考中,概括出了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在“世界文学和本土经验的双重涵养”下逐渐形成的整体特征:内在化(成熟之像)、本土化(救赎之途)、混沌化(理想之境)。这由微观感知而导引出的学理抽象,因言之有物、阐析有恃而令人信任。其次,晏杰雄将文体研究的重心落在文本肌体的细处,直面文学现场,积极保持“在场”状态,不断深入作品隐秘的角落,从文艺美学的专业化角度切入,具体详细地分析不同文本所体现出的文体共性(或文体共性趋势),勾勒出了“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文体全貌和未来走向”。如他从叙述视角、叙述距离、叙述时间、叙述空间这几个方面,以大量文本事例论证新世纪长篇的叙述“减法”倾向;从情节型结构、开放型结构的不同类型和表现来论证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结构复归趋势;又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微型对话、大型对话的举例分析中,捕捉到了新世纪长篇小说语言方面的美学特征。最后,整部论著的论述风格是客观而平实的,尽管在字里行间,不时有曾经作为诗人的有灵气的词句出现,基本上,他是以大量相关的小说材料和理论材料为支撑,努力揭示新世纪长篇小说在“向内转”中的文体规律。

  作者曾说,文学研究应该介入文学现实,应该对当下的文学实践有推动作用。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象牙塔中唱着失血的歌。作为文学风向标和时代第一文体,长篇小说代表着新世纪文学的最高标杆和国家文学水平,要进入当下文学内部,研究长篇小说无疑是一条最直接最宽阔的道路,可以看到时代文学最壮丽的风景。敢于面对此刻、面对最繁难的研究对象进行文学史发言,体现了作者某种执著的文学情结和与创作本身声息相通的内在联结。这令我想起作者并非20世纪80年代、而是新世纪之初的弃理从文了。这个决定内隐着文学于他生命的意义,内隐着他诗人一样与凡俗规则有二的精神法度,也内隐着这个湖南人性情中的单纯和骁勇。这部论著是他初期为文的内在精神状态的延续,在外溢着挚爱的同时,他在别人很少系统涉及的领地,让研究处在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前沿状态,为后来持续研究发挥基础性作用。

  关于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前景,晏杰雄是乐观的,他相信,在“强大的吸纳和同化能力”下,“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在我国也许会出现一个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但不知为何,我却是有些悲观的。这部论著中的很多文本支撑,是一批既有丰厚生活积累又有主动文体探索的50岁左右的作家,可等这代作家过了60花甲后(正在快速进行时),长篇小说的继续成熟和发展,会不会面临瓶颈呢?我认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文体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大化,因为有些现象实际上也让人不容轻易乐观,探索和成就上的某些成熟只存在于少数作家身上,而有一些更年轻的作家,从中短篇的驾轻就熟跨度到长篇,往往有拿不住、写不稳、力不均的捉襟见肘,还没过有叙事没结构的技术难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