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河道总督(简称河督、总河)是明清时期由中央政府直辖的管理运河及相关的黄河、淮河、永定河等河务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职位同地方总督。因为山东运河系人工河,地势崎岖,水源不足,沿河闸坝众多,从一年一度的河道清淤到诸泉脉的维护,再到日常过往行船管理,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京杭运河大动脉的畅通无阻。此间共经历了91届东河总督,这些河督有的以治河世家著称,有的以清正廉洁名世,成为灿烂运河文明中的一道道别样风景。
东河总督存在173年
明成化七年(1471)在济宁初设河道总督,作为督治京杭大运河及黄河河务的机关。
雍正七年,为进一步加强对运河的管理,清政府将京杭大运河全线分设三河督,即江南河道总督(又称南河总督),管理江苏、安徽两省黄、淮、运河事务,驻清江浦;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又称河东河道总督或东河总督,管理山东、河南两省黄河、运河事务,驻济宁;北河河道总督,管理海河水系各河及运河事务,驻天津。
三总河中,北河总督任务最轻,存在时间也最短;南河总督处理的险情最大,主要是防汛期黄河与运河交汇处决堤;东河总督虽主管河南、山东两地河务,但河南河务主要是防止河南境内黄河在汛期决口东流冲坏运河,而对山东段运河的日常运营与维护则成为东河总督最为繁琐的日常事务。
从雍正七年(1729)三月嵇曾筠被任命为第一任东河总督,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人骏出任最后一任东河总督,东河总督共存在173年,是三河督中存在时间最长的。
东河总督是个肥差,但时刻面临黄河决堤的危险,有些河督往往因为突发河患获罪丢官,或者因营私贪污而被革职。但也有许多河督任内兢兢业业、两袖清风,革除河务管理积弊,广受后人赞誉。
第50任东河总督林则徐力除河弊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福建侯官人。林氏更多是以力禁鸦片的民族英雄为世人所知晓和铭记的。其实,他还是第50任东河总督,并以作风清廉、力除河弊而著称。
从道光十一年十月至十二年二月,他共担任了一百多天的东河总督。任内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绘全河形势于壁,孰险孰夷,一览而得。群吏公牍,不能以虚词进。风气为之一变。”经常冒风雪核查垛料,惩处贪官,力除河弊。连道光帝本人也不得不赞叹道:“向来河工查验垛料,从未有如此认真者。”林则徐大刀阔斧地铲除河政腐败之举,触动了利益集团及相关官僚的利益,不久便被调离东河。但他力除河政腐败的那份改革精神和坚强意志,却久为后人称道。
河臣之冠“栗大王”以砖代埽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山西省浑源县人,道光十五年被任命为第52任东河总督。
栗氏值得后人赞誉之处主要是他的精诚敬业及创新精神。《清史稿》曾对他的治河作风作如下描述:“风雨危险必躬亲,河道曲折高下乡背,皆所隐度。”他深入群众了解治河的症结及经验,并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了“以砖代埽”的堵口方法。当时河工实践中主要用“埽”(即将杂草和沙石装入麻袋)护堤或堵口,栗毓美经过探索发现用砖筑坝效果比埽要好,且可节省大量资金,便在治河实践中大力推广,并就此写出一部专著《砖工记》,为后人治河提供了经验。
清人评价他“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咸丰时期,栗氏被封为“诚孚栗大王”,作为众河神之一附祀于山东郓城神庙内,成为后人称道的“栗大王”。
东河总督的几个之最
东河总督世家:首任东河总督嵇曾筠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注重开凿引河以避险情,更重视各类闸坝对运河水量的调节作用,素有“嵇坝”之称。乾隆三十二年,嵇曾筠之子嵇璜由兵部尚书都御史调任东河总督。在任期间,他精减坝夫,密植堤柳,使闸务管理和沿河生态得到较好改观。嘉庆七年,嵇曾筠之孙、嵇璜族子嵇承志又被委任东河总督。嵇氏三代任东河总督,可谓东河总督世家。
任职时间最长的东河总督:第5任东河总督白钟山系汉军正蓝旗人,前后两次任职东河总督。雍正十二年,白钟山由江南副总河调任东河总督,乾隆十九年三月,第二次任东河总督,前后共任此职12年,成为任职时间最长的东河总督。白氏深受乾隆帝信赖和称许,《赐总河白钟山》一诗,表达了这位勤政帝王对白钟山的称许和勉励:“司河最称久,自是悉防修。”白钟山平生治运40余年,熟悉河工利弊,存有《豫东宣防录》、《南河宣防录》等重要治河文献。
任职次数最多的东河总督:浙江钱塘人吴璥(1747-1822)系第十四任东河总督吴嗣爵之子。吴璥受父亲的影响,不但自小就熟悉河务,而且特别关心河事。乾隆五十九年,吴璥正在充当某乡试的监考官,听到河水暴涨的消息后立即走出考场前去救防,乾隆闻听后对其精神大加赞赏。嘉庆四年便任代理东河总督,不久又被正式任命。此后又分别于嘉庆十一年、十九年、二十五年被委任东河总督,是历任东河总督中被委任次数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