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街巷环境整治、秦淮水质污染……南京“顽疾”不仅考验今天的城市管理者,晚清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们,也绕不开这些问题。昨天由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南京通史·清代卷》首发。该书对清代南京的城建、经济、文化、社会、科教等方面作了翔实论述。(记者 张可)
不到9米宽的马路开启城北发展
经过太平天国的战火浩劫,南京百废待兴。原有的“石板大道”,石板多已不存。最初修缮,居然用断砖充数。虽然道路大多“中间高两侧低”,设计上有利于排水,但断砖组成了小水坑,阴雨天就是泥塘,冬季变成“溜冰场”。而修缮工作,还需要官民合资。
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下令修筑“江宁马路”。这条路从下关码头开始,经过仪凤门、鼓楼而直达位于大行宫的两江总督署。“马路”用砖石铺成,石料采自紫金山,参照上海租界的马路技术结构标准。虽然宽度仅6米到9米,今天约为“双向单车道”。但这条路是南京交通从土路、古道转向近代道路的起点。不过,今天这条“马路”已经被分割成段,消失在城市中了。
马路还有相应配套。考虑客、商从下关码头登岸进城,张之洞设立了南京最早的“公交机构”——“成泰马车公司”。此举直接开启了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申报》报道称,沿路“商民逐渐起盖,房屋夹道,店肆林立”。张之洞在上疏中称,城北“不过三年,可成街市。”
城建规划为老百姓让路
“第一路”修好后,张之洞又在老城南,规划一条马路。这条路以鼓楼为起点,向南延伸,经过贡院,再到钞库街,最后至聚宝门(今中华门)之外。不过在开工之际,张之洞调回湖广,由刘坤一主政两江。
他发现,此前的规划经过民房密集的老城南,工程一开,必然要拆毁大量民房,百姓被迫动迁。因此,刘坤一修改了前任的规划,选择了一条民居房屋间距较宽的区域,尽可能不影响百姓、商家。自此之后,南京修马路成为风潮,分别在三牌楼、大行宫、内桥开通了几条支线。
左氏治水,“牺牲”城外保城内
为了治理秦淮河水质污染,南京市最近计划引用长江水,“冲刷”秦淮河。100多年前,左宗棠也面临着严峻的治污问题。战后,秦淮河水淤塞严重,而一座座违建,又不断侵占河道。居民倾倒砖土、垃圾情况日益恶化。加上城内染坊多位于秦淮河两岸,燃料随意排放,竟使河水“其色乌亮”。当时《申报》还写过批评报道,“城内栅栏、修路……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独水利一项,十余年来无人过问。”刘坤一主政两江时,曾调来湘军疏通秦淮河。
1882年,两江总督左宗棠在通济门外修建了一座石闸,通过束水入城,确保冬天或旱季秦淮河的水量充足,河水也能变成大家都能用的清流。不过此举是把“双刃剑”。水闸修建后,一旦遇有大水,水闸关闭,城外圩田就出现倒灌。
■链接
《清代卷》已“进驻”图书馆
《清代卷》是继《六朝卷》、《民国卷》和《明代卷》之后出版的《南京通史》第四部专卷。全书共9章,60万字。首发仪式上,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获赠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