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研究 >> 作家研究 >> 正文
笔名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被忽略的一面是其能够解放和抑制作者的创造力。不论采用某个笔名的初衷是什么,一个笔名一旦出现就能形成自己的生命。很多作家都跟笔名——自己的另一个自我,有着亲密甚至迷失的神秘关系,其造成的冲突经常是非常严重和不可逆转的。
不久前,在英国仅售出1500册的《布谷鸟的呼唤》忽然走红。这是因为它的作者加尔布雷思既不是退伍的英国军官,也不是一位文学新秀,更不是男性,而是J·K·罗琳。仅仅几小时内,该书已一跃登上英国和美国亚马逊畅销榜的榜首。中文版据说也将很快面市。罗琳为什么另起笔名写书呢?这个问题耐人寻味。
大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的人,几乎都曾用过笔名。很多作家还不止一个,如茅盾就用过九十个左右的笔名。而鲁迅曾用笔名多达一百二十八个。要讨论笔名那令人肃然起敬的古老历史,常常使用推理法。
作家使用笔名有三个理由,第一,一个女作家伪装成男性作者。
科幻小说作家詹姆斯·提普垂是芝加哥女人艾丽斯·谢尔登的笔名,这笔名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对于谢尔登来说,另一个自我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乍一看,这不过是一个女作家取个男性名字,让她可以在男性主导的领域取得成功。但是谢尔登不仅仅要与性别偏见斗争——有一次她说,没有提普垂,她的文章就没有想象力。谢尔登作为提普垂过了十年,让这个有情感困扰和性别困惑的中年女人经历了富有魅力的、有创造力的男人生活。
提普垂和谢尔登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情绪低落的时刻,谢尔登说要“把他排除出去,淹死在加勒比海里”。但是,她感觉没有提普垂她的创造性就被削弱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谢尔登的身份被发现,她就像被割掉了什么一样变得不完整了。虽然她的粉丝和科幻小说的同行支持她走出来,谢尔登也努力以自己的本名和其他的笔名写作,但是终归是半心半意,毫无成果。她向一个朋友承认,“内在的门关闭了”。1987年,她朝睡梦中的丈夫开枪,然后自杀。
第二,因为某种原因作者需要隐姓埋名。
在20世纪40年代,立陶宛出生的法国人罗曼·卡谢夫出落成了罗曼·加里,法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当罗曼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的时候,母亲就不断告诫他,你必须选个笔名,一个震惊世界的法国作家不可能有个俄国名字。
罗曼·加里得到了法国诗人雷蒙·格诺和作家加缪的赞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感觉自己为盛名所累,渴望逃离自己的身份,于是他起了另一个笔名埃米尔·阿雅尔。后来他解释,阿雅尔提供了一种形式上和心理上的自由,写出了卡谢夫和加里无法写出的书。阿雅尔的作品也得到了龚古尔奖,加里不得不以各种理由拒绝领奖。后来罗曼承认,更新自我,得到重生,成为别人,对他来说充满诱惑。阿雅尔不但满足了他重塑自我的欲望,而且这另一个自我也延续了他的精神世界。本来是个精心炮制的成功骗局,但却导致可怕的结果。公众竭力想挖掘
出阿雅尔到底是谁,最后对加里来说,这一伪装变得难以承受。1980年,加里在巴黎的寓所开枪自杀。
第三,知名的作家写不同类型的小说。
犯罪小说女王阿加莎以玛丽·韦斯特马克斯之名写作了6部非侦探小说。这层保护色从1934年一直用到1949年报纸揭露出玛丽·韦斯特马克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个人为止。她真实身份的泄露关上了一扇门:那扇通往她最为隐秘和宝贵的想象花园之门。阿加莎的创造性的巅峰时代随之接近尾声。
而使用笔名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笔名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被忽略的一面是其能够解放和抑制作者的创造力。不论采用某个笔名的初衷是什么,一个笔名一旦出现就能形成自己的生命。很多作家都跟笔名——自己的另一个自我,有着亲密甚至迷失的神秘关系,其造成的冲突经常是非常严重和不可逆转的。
再也没有比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更贴切的例子来证明笔名那强大力量的了。他把笔名发挥到了无人能及的病态的水平。他拥有70多个文学身份,他称之为“异名”。 佩索阿并不把这些笔名身份当做掩饰的工具,相反的,他认为自己是共同聚居在他体内的多重存在的听写者。这些身份跨越不同的性别、意识形态和派别。他们互相拌嘴,相互指点,像孩子一样喧闹想引起关注。
为什么笔名有让作家做到人格分裂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讲,一切写作都跟人格的模仿有关——比如作诗写小说,都要求作家召唤一个第一人称的“我”来创作内容的主角。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一篇评论中写道:“选择一个能代表整部作品灵魂的笔名是个更加神秘的过程,作家需要完全磨灭自己的身份,用笔名的身份取而代之。”对任何作家来讲,人格的转换是件让人纠结的事情。而笔名的采用,则给这个困境提供了出路和分裂的途径。
虽然使用笔名的这三个故事都有个悲催的结局,不过不用担心,即使恰好罗琳把这三种情况都占全了她也不会有事。在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在笔名的繁盛期,作家隐藏身份既需要心理投射,也有保持神秘性的需要。今天无所不在的网络把人们的生活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私密性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也更不可能了。罗琳的笔名充其量可以说是个假名,如今,假名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流行,但是笔名则从盛行走向衰亡。起个假名的欲盖弥彰恰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