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人物档案:
苏涛:一个供职于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热爱民间音乐的彝家汉子。1999年创办“山火彝人民间文化艺术社”;2002年改编创作彝族民歌《采韭菜歌》,在当地红极一时;2004年组建乌蒙山第一支彝族音乐组合“山火彝人”;2009年组建乌蒙山第一支彝族女声组合“阿姿阿巴”等。迄今为止创作了80余首音乐作品。
梦想:用歌声唤起黔西北高原乃至整个乌蒙彝族聚居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1972年出生的彝族汉子苏涛,成长于彝族圣山韭菜坪下一个叫“丫都”的彝族村寨。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彝族酒礼、唢呐、民歌、铃铛舞等民族民间歌舞绚丽多彩。小时候,苏涛一直跟着大人上山牧羊、撒荞、唱歌、搂木叶。不过,从读小学三年级起,苏涛就到了汉族寨子居住,一直到师范毕业才回到老家。那时,他能唱的彝歌也不过十几首。
庆幸的是,毕业后,苏涛被分配到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任教,重新回到了“母语”的怀抱。在彝族聚居区,他一次次接受文化的洗礼,一次次重新捡起失落于山间的民谣,这激起了他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念和决心。
第一首创作歌曲被人用作手机铃声
苏涛在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任教时,恰逢珠市乡政府申报韭菜坪省级风景名胜区,挖掘民族文化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工作中,苏涛结识了中国彝族新民歌创作第一人代卧勾吐汝等,又从龙正清、王继超、李幺宁等彝学专家那儿进一步了解了彝族的传统文化。
“彝人来自山的国度,是火的民族,山有我们的灵与爱,火是我们的性与情,所以我们自称‘山火彝人’。”苏涛说,无论山与火,都是彝人合力向上的生命象征。而苏涛的这把山火确实点燃了许多有识之士的热情。
1999年,苏涛创办“山火彝人民间文化艺术社”,并在2002年策划、编导了贵州第一台大型彝族民间原生态文艺汇演,获得成功。2004年,苏涛趁热打铁,组建了乌蒙山第一支彝族歌唱组合“山火彝人”。因为成功导演了2004年的韭菜坪彝族文化节,苏涛成为贵州彝族文艺的“土专家”。
“山火彝人民间文化艺术社”的成员们创作的热门歌曲《采韭菜歌》、《干一杯》、《草海恋曲》、《酒醉心明白》、《转转酒》等彝族民歌,享誉八方。尤其是《采韭菜歌》,这是苏涛改编创作的第一首彝族民歌。
“这原是我上初中时听一个学生唱的民歌 ,不曾想改编以后,在当地变得家喻户晓, 还成为很多人的手机来电铃声 。”苏涛笑着说,之后,他的创作就一发不可收拾 。
“山火彝人”组合先后参加了贵州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国凉山(国际)彝族火把节及毕节、六盘水、兴义等地区的各类民族文化艺术活动。“彝人点燃他的山火,山火点燃你的激情。”“山火彝人”组合期待用他们的歌声唤起黔西北高原乃至于整个乌蒙彝族聚居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2009年,苏涛组建了乌蒙山彝族女声组合“阿姿阿巴”,并在彝族青年企业家龙朝阳的资助下,自己导演、拍摄、制作发行了贵州彝族酒歌《乌蒙转转酒》。凭借多年来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优秀表现,苏涛获得了毕节地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用民族音乐打造乌蒙文化软实力
因为热爱民族文化,2009年,苏涛辞去了教师工作,到赫章县民宗局从事民间文化工作。
有一次,苏涛在韭菜坪听到一个姑娘唱《芦虹高原》,那歌声美极了。当时,苏涛就硬是请求姑娘教他唱,但因为彝语说得不好,一个下午才学了一半。第二天、第三天,苏涛徘徊在韭菜坪,都没有遇到唱《芦虹高原》的那位姑娘。一次偶然的机会,苏涛在收集彝族民歌时,听说这首歌源于威宁板底,是一个叫代卧勾吐汝的彝族民间音乐家所作。他便立即去寻找这位民间音乐家。
“那个时候自己没有车,只能翻山越岭到板底、六盘水、大方、纳雍等乌蒙彝族聚居区学习彝族民歌。”苏涛说,由于自己彝语说得不好,又没时间梳洗打扮,许多次被当地群众误认为是乞丐。
为了能到更多地方挖掘民族文化遗产,2011年苏涛又来到威宁县工作,这给了他很大的艺术创造空间。“威宁有丰厚的地方民族文化底蕴,各民族应该努力推广自己的民族文化,把它展现在外来游客的眼前。城市的品质,全靠文化,没有文化的城市,是缺少气质的城市。”苏涛说。
刚来到威宁,苏涛就提出威宁人唱威宁歌的建议。他在无意之中看到县委书记写的《咏威宁》,就想把它写成歌,让《咏威宁》唱出威宁的精气神。同年,苏涛又组织策划了“百鸟之都,放飞百鸟;威宁试点,放飞乌撒”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并策划组织了《放飞乌撒》大型演唱会,一举成功。
在威宁工作期间,苏涛还自己创作并担任艺术总监,制作发行了“威宁人唱威宁歌,乌撒人诉乌撒梦”的大型音乐电视《印象乌撒》,其导演的《乌蒙古彝》歌舞剧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融入生命的民族音乐期待再出发
民族音乐,已成为苏涛生命的一部分。在一次采风中,苏涛被一个彝族老人邀请回家住了一个晚上。老人给他讲了彝族英雄支嘎阿鲁王的好多故事,教他唱了许多民歌。离开老人后,他就创作了《最后一支情歌》,表达了自己对彝族民间文化流失的关注。
十多年来,苏涛创作的音乐作品已经有4个专集共80余首新民歌,歌曲主要诉说乌蒙彝人的历史、品格、精神,流露出对文化流失的忧虑与抗争,曲风苍凉而不忧伤,热情而不浮躁,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流行与时尚,旋律深处总是幽幽飘溢着“祖先的味道”。
现在,苏涛编排的大型广场舞蹈“东方面具舞”《天天十月年》也即将出炉。而下一步,他还在策划制作彝族英雄支嘎阿鲁王的动漫电影。
苏涛还想为威宁的草海做一部宣传动漫。“草海是威宁旅游建设发展的核心,如果能把草海关于赶山填海的故事做成动漫或者电影,那种气势, 那种神秘感,那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将是对草海最好的宣传。”苏涛说,“我希望能发现一批民族文化爱好者,一起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然后一起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