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排行 >> 图书销售排行榜 >> 正文

基层图书馆,难题还不少

//m.zimplifyit.com 2014年04月16日16:24 来源:光明日报

  馆舍破、藏书旧、读者少、设备缺、编制少、效益差……这是许多基层图书馆的现实窘境。如何走出这种窘境,最大限度发挥图书资源效能,成为许多基层图书馆馆长们思考的一道难题。

  如今,这道难题落在了深圳龙岗图书馆身上。近日,记者深入走访,透视一个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样本。

  难点 缺少资源和人员

  作为一家区级图书馆,龙岗图书馆建馆9年来,在建馆晚、编制少、基础差的情况下,从小到大,成长迅猛——藏书量从7万册增加至78万余册,年外借量从三万册次飙升至八十万册次,在借阅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该馆还竭力盘活资源,走进基层工业园传播读书理念,带动更多的外来务工者拿起书本。

  该馆馆长张军营告诉记者:“这一切,得益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下的服务创新探索。”

  张军营告诉记者,2008年,为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绩效意识,龙岗区提出设立“区长公共服务质量奖”的想法,要求各单位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理念为准则,创新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做好公共服务。

  “接触这个考核模式后,感觉换了一个思维。先前我们更多是强调服务,现在才发现还要重视流程的管理,这样才能将资源调配到最大效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张军营告诉记者,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启发下,他们认真梳理了图书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流程,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开始在图书馆的利用率上下苦功。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自己的资源太少,编制太少,人员严重不足,如果一味跟在其他馆屁股后面照搬,我们永远都跟不上。我们决定放弃收藏、课题咨询等服务功能,就抓一个方面:阅读,这样才能做出特色。”张军营说。

  精准定位后,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张军营还设置了一个包含多项指标的测评体系,对图书馆各个区域的借阅量进行了一个评估。经观察,他发现24小时自助服务区的外借率最高,图书周转得最快。于是,在绩效意识的驱动下,2010年张军营将龙岗图书馆的“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一举扩大了三倍,当年该区域的图书外借量就翻了几番,达到15万册次。

  此外,为了鼓励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2013年,龙岗图书馆又加大改革:励读计划——取消借书证的押金,不再发放借书证,仅凭二代身份证就可以来图书馆进行注册、实现图书借阅。

  亮点 倡导特色阅读

  在提供阅读服务之余,龙岗图书馆还策划了多种活动,引导更多市民加入到读者行列。

  2011年,龙岗图书馆的《品书空间》创刊,每期刊印5000册,面向市民免费发放。张军营说:“我们倡导‘轻松学习、快乐读书’的理念,让龙岗市民可以将这本小册子拿在手上随时翻阅,以引导更多人把读书当作一种富有乐趣的体验。”

  《品书空间》刊行后,很快聚拢了一批书友。在此基础上,龙岗图书馆策划成立了“龙岗读书会”,读书会不设入会条件,以读书、荐书、品书和交流、分享、传播为核心,以书为媒,传播快乐阅读理念。读书会还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逐步形成“品书空间”“名作家与你面对面”“书香工业园”等特色活动。

  如“书香工业园”,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极大欢迎。为了让“书香工业园”对青年务工人员产生足够吸引力,活动方还专门邀请了那些打工出身、成长经历励志的嘉宾,与他们一起畅谈读书与成长的故事,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如何通过读书学习来促进自己的成长与改变。

  突破 成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如今,龙岗图书馆已由一个藏书仅7万册的区级图书馆迅速发展成为一家拥有78万余册藏书和一个全天候开放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为了方便、满足偏远社区群众的读书需求,龙岗图书馆还先后在社区、工业区开辟了19个分馆,使阅读服务覆盖全区191万人。

  然而,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壮大以及各项活动的增多,图书馆也遇到了许多烦恼。张军营告诉记者:“以前外借量是三万册次,现在是80多万册次,工作量翻了几番,但编制从开馆到现在却没有增加,为了适应发展,我们已经请了50多个临聘人员,现在快养不起了。”

  张军营坦言,设立的分馆虽然方便了偏远社区群众的读书需求,但由于人手问题,开馆时间并不能完全保证,导致书籍外借量低,服务质量更是难以保证。

  什么模式可以既节省人力又能保证开放时间?经过深思熟虑,张军营决定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模式复制到社区。2012年,由龙岗区文体旅游局投资25万元建成的全国首家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南岭村正式开馆,该馆藏书1.5万册,运行一年,外借量便达到1.53万册次,赶上了区馆水平,比分馆的平均外借量更是高出3至4倍。有关专家表示,这或许为未来社区图书馆的运营和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在各地基层图书馆纷纷拔地而起之时,各种发展难题日益凸显,龙岗图书馆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公共图书馆事业,依然任重道远。(记者 易运文 通讯员 杜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