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2011年是萧红诞辰百年,但她其实只活了 31 岁。从她去世的 1942年到今天,这70多年的时光,从宇宙眼光来看,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一个女作家来说,可谓理解与八卦共生,流言与传奇齐飞。自然这也是电影表现的好题材。
2013年3月8日,霍建起导演的《萧红》在全国上映。
一年过去,又是春日,很多读者正期待许鞍华,她导演的《黄金时代》,汤唯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个萧红。看过《黄金时代》样片的著名作家王安忆,公开肯定该电影对萧红的爱情生活展现,赞之是“堂正的八卦”。
光影流动,身影映现,生动如真。然而一个作家,传奇不应只是适合银幕的“八卦”,哪怕是“堂正的八卦”。她的文采精妙,她的思想动荡,她的灵魂细末,最好的容器,仍然在她的文学作品里。
她的写作是“本能写作”
“七月十五盂兰节,呼兰河上放荷灯。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大概是几千几百只。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当那河灯流到极远的下流处的时候,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在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张爱玲研究者止庵看来,萧红的文学天分很高,“世界上的优秀作家中,有一种作家的写作,可以被称作‘本能写作’”,“才华近乎赤裸地直接表现,无拘无束,没有固定的章法。萧红就是这类作家的典型。你看《呼兰河传》开篇第一句:‘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这样的句子,给人感觉就是没有推敲,没有细想,她就直接这么写出来了。”
止庵并不专门研究萧红,但止庵给予萧红足够的关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顺口就提到萧红《呼兰河传》里的句子,可见其熟稔。他说,“我对萧红的评价是这样的:她最好的水平,是非常好,特别好。比如她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都称得上是现代文学经典杰作。但是,我不得不说,其他不少作品,就非常一般。作家的作品当然不可能笔笔都好,但是萧红的作品水准,落差显得特别大。我想这跟她过世太早,生活经历太曲折,再加上她并未受到足够系统的教育有关。”
她的传记足足有70种
“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鲁迅语)、“30年代文学洛神”,这些看起来名头很大的称号,都是萧红头上的。萧红常常被与张爱玲相比,有人甚至认为,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萧红和张爱玲是现代文学的“双璧”。两人的文学风格,也成为对比的对象:张爱玲对人性的洞察剖析入木三分,玩味文字的功力一流。萧红的书写则散发着力透纸背的悲悯气质,轻重共存,纯真与痛苦,也是另一种风格的天才之作。
不过,同时熟悉这两人的读者,双手释卷之后,一个问题也会浮现:萧红在当下年轻人群体中的知名度,似乎比张爱玲差点,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在萧红研究会副会长章海宁看来,两人影响力高低,有时候并不能简单地凭印象,“据我了解,目前国内外萧红的传记,大概有70余种。而张爱玲的传记,尽管很多,但也只有其一半。”
不过,章海宁在解读两人文学差别之时还是坦承,相对于张爱玲,萧红在当下时代与年轻读者们的距离,的确有点“隔”,“萧红的作品多多少少带有启蒙、国家、革命等宏大叙事的背景,而张爱玲的作品叙事背景与此不同。萧红的作品多与农村经验相关,而张爱玲的作品则关注城市的市民阶层。对于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读者来说,萧红的作品显得比较‘远’、‘隔’,读者会觉得张爱玲的作品离自己的生活更近。”
“八卦头条”的她很少写爱情
萧红的爱情故事一直是各种文摘杂志的八卦“头条”。她与萧军浪漫曲折的爱情,与作家端木蕻良的婚姻,她与鲁迅之间不同寻常的友谊,都是讨论萧红的必备素材。不过,萧红不是爱情小说作家,也不是一个当下常见的女性个人私语式作家。她的作品悲悯、大气、苍凉,视野显然更在于整个人生命运,而不仅仅是爱情。王安忆在与许鞍华对谈时就提到这点,“萧红的现实人生经历,尤其是她的爱情经历被津津乐道。而实际上她很少在作品中写爱情,基本上没有。可以看到,她是怎样把她的热情转换为别的更巨大的东西。萧红是一个作家,她可以把她的能量转化为更高的价值。”
萧红文本的魅力,也一直是章海宁研究的动力,“萧红的语言,很特别。她前期的作品相对而言有些粗糙,但中后期语言显得炉火纯青,显示着独特的诗人气质。而且,萧红的手法很前卫、现代,她是一位文体作家,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在现代文学史上,文体独特,她的系列《商市街》是一种介于散文、小说和报告的间性文本,她的长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独出心裁,完全不是现代通常意义上的散文,段落之间好像没联系,实际上气韵相联,此篇被称为写鲁迅的绝唱。这种新颖的写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很难找到第二个人。萧红的这种天才式写作,具有独创性,不易被模仿,也不易被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