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理论研究 >> 正文
新华网长春4月23日电(记者孟含琪)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我国阅读群体中,儿童阅读市场占据较大比重。近年来,我国本土儿童文学作品发展日渐繁荣,但仍面临着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走出国门、新生作家成长缓慢等问题。
“现在书店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校园、冒险、侦探、动物等不同类型的书籍时常让我‘挑花眼’,有的书包装精美价格贵,可是内容并不好看。”长春市民孙雅芬说出家长们购书的心声。
本土作品成绩可喜
“我小时候最爱看‘皮皮鲁与鲁西西’系列,但到了初中就找不到适合的本土儿童文学作品,大家都在读‘哈利波特’系列。”27岁的长春市民马晶晶说,“现在去书店给侄女买书,发现本土儿童文学作品种类变得丰富,针对不同年龄段有分类,故事也更加精彩。”
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市场从创作、出版、翻译到阅读推广都发展快速。据了解,中国有3.67亿未成年人,近10年来,我国少儿出版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每年出版儿童文学作品约6亿册,实体书店零售市场在销品种达8万多种。
小说、诗歌、通话、散文、报告文学、科幻文学……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题材上百花齐放,作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自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出现后,校园文学作品的发展加速;冒险类、奇幻类、动物类作品近年来也开始流行,特别是《查理九世》的出现,让儿童文学创作圈眼前一亮。
“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繁荣发展还表现在创作团队的日渐成熟。”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作家李宏声说,“儿童文学作家开始注重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取向,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创作作品。并且,相较于模仿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坚持原创的作家越来越多,作品越来越贴近儿童视角,变得与时俱进又接地气。”
“以前作家创作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自己确定选题,写感兴趣的事物,然后找出版社出版;另一种是出版社根据市场需求确定选题,然后找合适的作者写作品。”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作家郝天晓说,“现在很多儿童文学作家都能在兴趣与需求间找到平衡点,既满足读者口味,又保持自己特色,而非盲目跟风。”
童书市场仍遇“三难”
尽管我国儿童文学市场发展成绩喜人,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较大的需求促使一些出版社、民营公司认准儿童读物这一市场,一些出版商急于抢占市场,以致粗制滥造;还有的出版商只顾吸引读者眼球,不管内容适合不适合儿童阅读就出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图书编辑张菱儿说。
郝天晓认为此现象与部分出版单位转企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有关。“一些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书的数量与责任编辑的绩效直接挂钩,比如说一个责任编辑完成一年的任务量后,多出的书籍就会增加其经济收益,所以一些编辑会提速出版,造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
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在走出去时也面临障碍。“中国不缺少好作品,但缺少专业的机构和机制推向世界。目前从事对外出版的部分机构并不正规。”李宏声说,“翻译质量不精也是桎梏之一,我们缺少专业的译者将作品翻译成原汁原味的外语,供其他国家的儿童阅读。”
此外,由于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出版社在选择创作者时,倾向于同已成名的作家合作,新生作者缺少机会成长进步。
多方合力治理难题 积极引导儿童阅读
面对种种难题,李宏声等认为,从政府角度出发,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规范图书出版市场;另一方面应多举办国际儿童图书展会等活动进行交流推介,让我国儿童文学作品更好地展现在外国人面前。
从出版社的角度,应坚持“传帮带”方式,积极培养有潜力的中青年作家,为其提供更多成长空间。“我国儿童文学的繁荣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其中不仅需要老作家带新作家,也需要出版商为年轻作家提供成长的土壤,比如在出版一系列的名家作品中,加入一些优秀年轻作家的作品,让好的作品被更多人熟知。”
“而对于儿童作家自身,现在既是儿童文学逐渐繁荣的时期,也是备受考验的时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更需要作家沉下心来,继续创作好作品。”张菱儿说。
除了规范市场和作家自律写好作品外,郝天晓建议家长也应练出一双“火眼金睛”。“儿童文学的主要受众是小学生,选书基本取决于家长。”她说,“作为一位母亲,我给孩子选书时会先留意一些知名网站的推荐,或是关注儿童杂志里的书讯。”
“在挑选上,家长要给孩子们多选一些正能量的文学作品。所谓正能量作品,是指那些能让孩子身心健康积极向上,教给孩子善良、勇敢、正直、自立自强的书,让孩子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并收获快乐。”张菱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