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王启涛:跋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路上

//m.zimplifyit.com 2014年04月29日10:53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启涛教授先后两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 (资料图片)王启涛教授先后两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 (资料图片)

  “我在治学方面始终坚持三个追求:文化整理、文化研究、文化传承。我所申报的三项工程,也涵盖了这三个方面。”王启涛说。

  2013年,中国语言学最高奖——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的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启涛教授,凭借其申报的三项研究工程——“敦煌西域文献民族关系史料校注”、“敦煌西域文献语言研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研究”,入选首批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

  从古籍整理走向古籍研究

  在王启涛所申报的三项研究工程中,有两项均是关于敦煌西域文献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旨在对海内外所藏敦煌西域文献的语言文字系统和民族关系史料进行全面的识读、校注和研究。

  据介绍,“敦煌西域文献语言研究”工程最终将形成研究成果《敦煌西域文献语言研究》一书,共计6卷,300万字,分别从政治、军事、法制等角度,对敦煌西域所出文献的语言系统进行全面研究。“敦煌西域文献民族关系史料校注”工程将形成研究成果《敦煌西域文献民族关系史料校注》一书,也是共计6卷,300万字,分别对敦煌西域汉文献中的吐蕃史料、粟特史料、回鹘史料、突厥史料进行识读、校注和论述。

  王启涛通过以上两项工程,为敦煌吐鲁番学和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的研究者完成了两项基础性的工作。“我想,这就是我的项目申请能够得到专家组认同的原因吧。”王启涛说。

  文史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由于历史文献年代久远,其语言文字系统不易被今人识读,加之传世文献在历代的传写刊刻中被有意无意地改动而失其本真,出土文献又因地下保存环境而残缺不全。因此,研究者必须首先在文字、声韵、训诂上下工夫,对历史文献的语言文字系统进行准确辨识、校勘和注释,否则可能会南辕北辙。因此,文化整理对于文史研究来说非常重要。王启涛的“敦煌西域文献民族关系史料校注”正是文化整理项目。为了全面科学地整理敦煌西域文献,王启涛可谓“踏破铁鞋”,但凡有敦煌西域文献收藏的地方,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从古籍研究走向文化传承

  对于文化传承,王启涛有着自己的理解:“从事文史研究的当代学人的使命,就是从文化整理到文化研究,从文化研究到文化传承,让悠久的传统文化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现实走向未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基于这样的观点,王启涛选择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研究”作为自己的第三项研究工程,以期通过对“藏羌彝”地区文化产业的实证研究,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

  王启涛提出:“藏羌彝”地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该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民族特色,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已被四川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作为《重要成果专报》,报送四川省委、省政府。

  在谈到文化传承方面的一些实践活动时,王启涛说:“学术研究要用最规范、严谨的方法,国学普及要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要从古籍整理走向古籍研究,从古籍研究走向文化传承,要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给海内外的中国人和外国人。”

  近年来,王启涛多次在海内外开展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宣讲,特别是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价值。王启涛出版了专著《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入选《光明日报》百名一线学者;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李冰和都江堰》、《心怀天下范仲淹》。这两档节目被全国网络学习平台《共产党员网》定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精品课程”,被中央电视台官网定为中国公开课“央视精品”。同时,受国务院侨办的委托,王启涛担任了海外《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主讲人,赴瑞典和英国主讲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另外,他还为全国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宣讲《国学的现代应用》等专题数百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