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康熙治家中的最大失误:没处理好与皇太子的关系

//m.zimplifyit.com 2014年04月29日11:08 来源:光明日报 杨珍

  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帝中,如果从治国和治家两个方面看,康熙帝玄烨是比较出色的一位。

  康熙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8岁即位,在位62年(1661—1722),享年69岁。关于他的治国,已有诸多论说。这里依据满文档案和相关史料,简要谈谈他的治家。

  康熙的家庭生活有不少令人瞩目之处:他12岁大婚,婚姻生活历时57年半,妻妾数与子女数在清帝中均居首位;他大婚后与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嫡母孝惠皇太后共同生活数十年;曾是孝庄侍女的蒙古族女子苏麻喇姑,是他的特殊家庭成员。

  一、以孝治天下

  康熙帝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一生践行孝道,堪为臣民表率。

  康熙8岁时,父亲顺治皇帝病逝;10岁时,生母病逝。他得以继承大统,主要得祖母孝庄之力,因此对她的鞠养教诲深怀感激,也将未及给予双亲的回报,一并给了祖母。康熙二十六年(1687)冬,75岁的孝庄太皇太后病重。34岁的康熙率领王公大臣自乾清宫步行至天坛致祭。他跪地祈求上苍:愿以减去自己的寿命作为交换,期望祖母转危为安。不久,孝庄病逝。康熙因悲伤过度,自此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等疾患。他不愿再经过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以免触景生情。孝惠皇太后宫与慈宁宫毗邻,他去给皇太后请安时,刻意绕道而往。即便如此,每当从远处望见慈宁门,便想起祖母,不由得泪流满面。

  嫡母孝惠皇太后只比康熙帝年长13岁。孝庄去世后,凡处理皇室内部事情,康熙都要主动征询皇太后的意见。当他步入晚年,与嫡母感情弥深,孝养更隆。自康熙四十九年始,每年夏季,他都奉皇太后赴热河(今承德)避暑。皇太后抵达时,他不顾自己年迈多病,亲率众皇子及王公大臣,出避暑山庄正门跪迎。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77岁的皇太后去世。康熙对众臣说:“当此之时,止有孝敬朕之人,并无爱恤朕之人,尊长辈皆已凋谢。此等处,每以无可与言为伤。”(《清圣祖实录》卷278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壬戌)

  康熙年幼时,苏麻喇姑曾为他教授满文。孝庄故去后,苏麻喇姑仍住宫内,备受康熙爱戴。康熙四十四年(1705)秋,52岁的康熙正在塞外巡狩。年逾九旬的苏麻喇姑突患急症,腹痛痢血,不能进食。康熙接到奏报,急令皇子亲自负责救护事宜。他知道老人素不服药,于是叮嘱皇子,要想方没法劝说老人服用药物。苏麻喇姑弥留之际,在京所有皇子赶到病榻前,并在她死后集体为其送灵。康熙下令,务必等自己返京后,再为逝者洗身换衣,用嫔礼安葬这位一生未婚的蒙古族老妇人。

  二、重情而不痴情

  顺治朝后宫,曾发生废黜皇后事件。雍正即位后,其生母乌雅氏拒受皇太后封号,拒绝迁往皇太后宫居住。乾隆年间,皇后纳喇氏因与皇帝反目,自行剪发,被贬入冷宫,逝后降格以皇贵妃礼葬。清朝前期,只有康熙朝后宫始终较为安宁。

  自康熙朝始,后宫典制逐步完备。自皇后至常在,后妃分为8个等级。康熙的妻妾有55位。他虽是位性情中人,但善于以理智控制情感。

  十三年(1674)五月,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谥“孝诚”)因难产去世。康熙亲自将梓宫送至位于京郊的巩华城。此后三年内,他前往祭奠80次。十三年至十六年,每逢除夕前一日,他都要去那里陪伴逝去的皇后。

  十七年二月,在后位只有半载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谥“孝昭”),同样因难产而死。康熙又亲送梓宫至巩华城。自此至康熙二十年初两宫灵柩奉安地宫,近三年内,康熙去祭奠过48次。加上此前的80次,前后累计达128次。

  二十八年七月,皇贵妃佟佳氏因流产而死。此前,康熙迟迟没有将她立为皇后,担心一旦正位中宫,会像前两位皇后一样得年不永。而佟佳氏病危之际,康熙才决定册封她为皇后,但还是未能留住她的生命。康熙亲自送梓宫至景陵,并写下四首挽诗。其二云:“交颐泪洒夕阳红,徒把愁眉向镜中。露冷瑶阶增寂寞,烟寒碧树恨西东。”(《圣祖仁皇帝御制文二集》卷44)佟佳氏死时,康熙36岁,自此不再册立皇后。

  康熙朝妃嫔等位号的册封,大致分三种情况。首重门第。终康熙朝,只有孝昭皇后之妹钮祜禄氏、孝懿皇后之妹佟佳氏册封贵妃。二重资历。康熙朝中后期,一些年少女子相继入宫,为康熙生儿育女。不过,绝大部分年轻妻妾不曾当朝受封,实际地位在其年长妻妾之下。三重生育皇子。例如,康熙十六年,册封7位女子为嫔。后来,7嫔中有3人生了皇子,遂晋升为妃;其他4人或未育,或只生了皇女,仍在嫔位。

  康熙帝的妻妾以八旗女子居多,三位皇后均出自满洲重臣之家。如孝诚皇后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也有来自江南等地的汉族女子。出自孝庄家乡科尔沁部的蒙古族妃子只有两位,均无子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中,康熙始终不曾独宠一人。他的妻妾内没有受惩降黜者,除去少数人早逝外,大都活到雍正、乾隆年间,其中不少人都很长寿。康熙晚年留下谕旨:他死后,“有子之妃嫔,年老者各随其子,归养府邸,年少者暂留宫中。”雍正即位后照此处置。已至暮年的康熙妃嫔相继离宫,迁往亲子府邸居住。去世皇帝留下的嫔妃能够过上比较自由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做法在清朝仅此一例。

  三、慈父与严父

  康熙共有35子,入皇子排行的24人,皇太子允礽是嫡子。他对众子的关心无微不至,仅举数例:

  二十四年(1685)六月,康熙出巡塞外。离京不久,接太医院奏报,得知年幼的四阿哥胤禛染患痢疾。于是立即回銮,疾驰一昼夜抵达京城。在他精心疗治下,胤禛的病情很快好转,俟其完全康复,康熙才离京继续巡狩塞外。

  四十七年八月,跟随康熙在塞外行围的十八阿哥允祄突然患病,他十分焦虑,日夜将8岁的允祄抱在怀中守护。允祄病情一度好转,康熙欣喜若狂,在给留京皇子的朱批中写道:十八阿哥大好,“朕一年老之人,仿佛获得新生。”(满文朱批奏折康熙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二日胤祉等奏)。随同行围的皇太子允礽,对小其27岁而生命垂危的胞弟漠不关心,使康熙无可容忍,父子关系骤然紧张。九月初四日,允祄病逝当天,康熙向随行诸臣宣布了拟废斥皇太子的意见。

  康熙共有20个女儿,入公主排行的11人。他对女儿的疼爱则是另一种方式。

  11位公主中,有8位长大成婚,其中6位下嫁蒙古王公。她们在深宫里长大,嫁给蒙古王公后,对于草原生活或有种种不适应。康熙既要实行满蒙联姻方针,又竭尽所能对远嫁之女予以关怀爱护。措施之一,是将女儿们的婚期尽量后延,以便使她们能够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承受力。所以,8位公主的平均婚龄,是19.12岁,同努尔哈赤之女、皇太极之女婚龄相较,分别超出4岁和6岁。

  康熙也是一位严父,这主要体现在对皇子的教育上。他是清朝皇子教育制度的创立者。

  康熙帝诸子四五岁开始读书,以儒家典籍为主,兼有骑射训练。皇太子允礽由康熙亲自施教。每早必将前一日所学背诵、复讲一遍,以求精熟贯通。允礽在畅春园内读书处,取名“无逸殿”。殿外种植五谷,俾允礽自幼悉知稼穑艰难。皇八子允禩聪明能干,但汉文书法较差。分府完婚后,奉旨依旧每日写十幅呈览。康熙帝亲自圈点,以督促他在汉文书法上有所长进。康熙帝要求诸子精通“国语骑射”。皇子们在宫中一律说满语,同康熙帝之间的奏折书信,必须用满文亲笔书写。他们从七八岁始,跟随康熙帝出巡塞外,参加木兰秋狝。

  培养诸皇子的理政能力,是康熙教子的又一特色。四十二年(1703)后,他离京外出时,必择皇子留守京师,分为两班,轮流值守紫禁城与畅春园。在此期间,大臣们除向康熙奏报部院要务,还须同时禀报留守皇子。一旦发现皇子理政有差错,康熙从不姑息,追查到底。诚亲王允祉、雍亲王胤禛等,都曾因此受到严厉斥责。

  四、两废太子

  没有处理好与皇太子允礽的关系,这是康熙在治家中最大的失误。他在实施嫡长皇位继承制度过程中两废太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使然。

  天命七年(1622),清太祖努尔哈赤订立汗位继承制度,规定由众贝勒择贤推选嗣汗。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帝立嫡长子允礽为皇储,时距清太宗皇太极由诸贝勒推选为嗣汗只有49年,距清朝入关仅31年。康熙朝满洲王公大臣,大多经历过关外生活,具有择贤而立的传统观念。他们对于仅凭嫡长子身份获得储位的允礽缺乏认同感。此其一。

  康熙帝既采用汉制立嫡立长,又沿袭满洲旧制,重用庶出皇子,使其佐理政务。权势坐大且无嫡长观念的诸皇子,必对皇太子心怀不服,双方产生尖锐矛盾。此其二。

  康熙对皇太子允礽过于溺爱,对其骄纵、贪婪等行为极尽包容。可是,一旦发现允礽有结党行为,便通过饿毙允礽心腹、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等极端手段,警告惩戒允礽。允礽自感储位难保,愈益贪暴以泄愤,渐至心理失衡。四十七年九月,康熙由塞外返京途中,在极不冷静的状态下,听信不实之言,仓促作出废皇太子的决定,但旋即后悔。返京后,他先是以允礽被人使用巫术为借口,竭力为允礽开脱。继而又以查出镇魇物,允礽得以康复为由,复立其为皇太子。但允礽在朝中早已人心尽失,复立后贪暴如故,遂于五十一年第二次被废黜。此其三。

  两废太子开启了诸皇子之间愈演愈烈的储位之争,也使康熙受到极大精神刺激,从此日渐衰老,又因在两废太子等问题上消耗大量精力,势必影响对国家的治理,致使康熙晚期吏治废弛,贪风日炽。

  五、几点思考

  在家庭生活中,康熙在处理与长辈、妻妾、皇子及众多女儿的关系时,既有情有义,又不失原则,堪称表现出色。在他大婚前后,孝庄太皇太后是康熙朝后宫的设计者、掌权者。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与时俱进,逐步消除对汉文化的抵触情绪。康熙七年,清廷建立“孝陵神功圣德碑”,对顺治帝重视汉臣、改善满汉关系的做法重新予以肯定。孝庄吸取儿子顺治帝的婚姻教训,不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孙儿。在为康熙帝择选皇后时,既以巩固皇权统治为出发点,也注重其本人意愿。她在康熙清除鳌拜集团、平定三藩之乱等重大国事的决策与实施中尽力予以支持但又不干政。这些做法对康熙朝后宫的稳定和谐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康熙较好地处理同其长辈、平辈和晚辈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康熙亲政后,确立了“崇儒重道”的治国方针。它与“首崇满洲”一起成为清朝国策,为其后清帝所遵循。他遵从儒家“修齐治平”之说,在治家中以儒家伦理规范为准则,力图营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氛围。同时,他能较好地处理满汉习俗的关系,使两者互补,为其所用。如对众皇子的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体现出兼容满汉文化,甚至适量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但唯独与皇储允礽的关系是一例外。从溺爱、包容、猜忌、废黜到立而再废,康熙对皇太子心思用尽。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之一,他同样无法摆脱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引发的困扰历代封建帝王的特大难题。废立皇太子时,他出尔反尔,一意孤行,甚至多次情绪失控,暴露出种种性格弱点。显然,只有变革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才有可能避免皇帝与储君之间的利益冲突,而这一变革又留给历史诸多难解的谜团。

  杨珍(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