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活动 >> 文学活动 >> 正文

小说《潇湘梅》长沙首发 用宁乡方言写成

//m.zimplifyit.com 2014年05月14日16:12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梅季坤。通讯员 摄

  “往事随风新芽绽出,手捧酒壶仰天长哭。”长篇小说《潇湘梅》,以一首新诗收尾。当梅季坤写完这句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5年来所有的感受一起涌上心头。

  今年75岁的梅季坤,退休后重拾因文革而中断的“作家梦”,忍着病痛伏案写作,历时5年创作出展现湖湘历史风云、融家事国事为一体的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潇湘梅》。5月8日,这部以稻农世家展开历史画卷、用宁乡方言创作的小说,在长沙举行新书发布会。

  伏案五载,编织稻农世家传奇

  《潇湘梅》分为上、中、下3卷,共136万字。小说叙述了从清咸丰十年至今,一个宁乡稻农世家在150年里,走出山乡,走向全国的大故事,塑造了梅继思、梅雅诚、梅子西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梅家,是以梅季坤的先人和家族为主要原型,写了四代人的命运。

  这部小说,梅季坤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构思。当时他看过一本《宁乡人民革命史》,其中介绍了他一个叔爷爷的革命事迹,才知道原来自己家族 里还有这样可敬的人物,这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而从小他就听父母讲了不少前人的故事,翻阅族谱后,他发现梅家有参加湘军征战的,有加入共产党、国民党的, 有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知识分子。家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让他决心写一部“可以流传下去的小说”。经过多年精心构思,进入古稀之年就动笔了。

  “开头的10万字最难写,写了半年,改了七八遍才定下来。开好头,后面就顺理成章,写起来非常快。”梅季坤回忆,每天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写完就去菜园子里种菜,一边种菜一边构思后面的情节。

  梅季坤表示,为了艺术性和文学性,书里也有一些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比如书里虚构了一位老红军,为人正直,两袖清风,是他敬仰的精神偶像。还有一 个虚构的情节,将清末岳麓书院院长、国学大师王先谦与梅继思构想成生死战友。梅季坤写过一本专门研究王先谦的书,认为他非常能代表湖湘文化,就把他写进了 小说。

  整整5个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有时心绞痛,有时晕眩,老先生吞把药片,咬紧牙关一路写来,至今年4月全书由岳麓书社出版。

  少年时的作家梦,古稀之年重拾起

  梅季坤1939年出生于宁乡农村,父母勤劳俭朴。他从小喜欢看书,读小学时就看石印本的《封神榜》、《西游记》、《水浒传》,读初中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对作家心生崇拜,就有了作家梦。

  1957年,他如愿以偿踏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各种运动接踵而来,常常要下农村、矿山参加劳动锻炼,很多同学耽误了学习,而梅季坤抓住一切间隙如饥似渴地读书。1982年,他成了古籍编辑,先后任岳麓书社文学室主任、编审等,20余年里著述颇丰。

  退休后,极为丰富的社会经历、几十年来的书海博览,以及对自己家族的深入了解,他愈加想写一部小说,抒发心中的家国之情,展现湖湘灿烂的文化。进入古稀之年,梅季坤终于握起笔,开始编织梅家150年四代人的家世传奇。

  一部浓缩的民族变迁史,用湘方言写就

  《潇湘梅》将湘军征战、辛亥革命、湖南农民运动、长衡保卫战、土改、反右、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融合进来,以家族的变迁折射民族的兴衰,犹如一部 民族生活秘史。去年,省里三位专家审读原稿后,高度评价这部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底蕴的作品,充分肯定其气势恢宏,构思精细,语言典雅,故事情节曲折感人, 是一部浓缩的民族变迁史。

  梅季坤说,一部好的小说,不能只有人物,还要从中看到时代的完整面貌。《潇湘梅》中,完整体现了湖南民俗民情民风以及湖湘文化。同时,他创造性地运用了湘方言,这不仅反映在人物的语言对话,还表现在叙述风格上。极具特色的上宁乡方言,借此得以抢救性保存。

  为了避免方言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老先生在书的最后附录了一个上宁乡方言词汇表,也在文中做了一些脚注,方便读者查阅。本报记者 李国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