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正是文徵明在书法上的极高造诣,使得他的风格成为后辈模仿的对象,也引领了吴门书法的发展趋势,但这导致了吴地的书法失去了其多样性,对于当时吴中的书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明代,在书画界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从明初以戴进、吴伟为中心的浙派,到被合称为“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将国画艺术推向了一个继赵孟頫和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后的新高潮。
前段时间在苏州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文徵明《兰亭序图》,该作品由祝枝山的行楷开篇,补之文徵明青绿设色画,这足以说明二人密切的关系,严谨构图,细致的描绘,将曲水流觞之景跃然纸上,贯穿于画面的溪水,两岸相互吟诗攀谈的文人雅士以及环绕四周的青山绿树,给人一种悠闲愉悦之感。
与传承自南宋画院风格的浙派所带有的凝重稳健和工整严谨不同,文徵明等吴门艺术家的作品则是继承了元代文人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一种带有吴地温婉特点的细润恬静的画风。
虽然说文徵明是继承了元代文人画的风格,但是文徵明的作品中剔除了元画中飘渺的出世之风,更多地表现出理想的文人阶层情趣和生活,他曾多次绘制与友交游图,如在苏州博物馆展览中的《浒溪草堂图卷》《惠山茶会图》等等都是文徵明青山绿水作品中的精品。
其继承自元代赵孟頫的笔法,用细腻的工笔线条刻画人物、山水树房屋,纤细的干笔轮廓线缓缓勾勒出物形,墨点稀疏错落,意在表现山石的皴理,而非丰富画面,紧密而秩序井然的布局,画中不论是人的动作还是树木的姿态都是合乎情理而相互映衬地存在,带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浓浓的文人气息,俨然一幅幅吴中文人的生活写照。与其师沈周的酣畅和即兴不同,文徵明的作品中总是带着理智和谨慎,并且贯穿于其作品始终,但这种谨慎也使得他的画作中常会带有一些添补和修饰痕迹,似乎并不是一气呵成,反而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除了绘画,文徵明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十分深厚,篆书、草书、行书、楷书、隶书无一不通。他的书法,可以说是“人书俱老”命题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尤其是小楷,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可以自如地书写蝇头小楷。其上习古法,又自成一体,作品行云流水间又精心布局,字体温润稳重而法度严谨。
正是文徵明在书法上的极高造诣,使得他的风格成为后辈模仿的对象,也引领了吴门书法的发展趋势,但这导致了吴地的书法失去了其多样性,对于当时吴中的书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或许也是吴门艺术在之后发展停滞并被旁人超越的一大原因。
作为书画史上的一个全才式的人物,文徵明也曾十年苦读渴望仕途,但对于官场的失望使得他几次请辞最终归乡专心艺术。书香门第熏陶以及当时文人间交友圈的影响,还有吴地的社会风气,最终成就了文徵明在书画上的造诣,并引领了明代吴中地区的书画发展潮流,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无视时空的限制,透过他的书画感受这位百年前的艺术家高超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