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抗日战争初期,张一麐最为外界瞩目的事情是与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倡议组织“老子军”。老子军虽未果行,却一时传为美谈。
张一麐,字仲仁,号民佣、大圜居士、古红梅阁主、心太平室主人,苏州人,生于1867年,少年颖慧过人,12岁中秀才,有“圣童”之誉。1885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文名溢吴下。1903年,清廷开经济特科,选拔洞达时务人才,张一麐应试,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所青睐,以第二名录用。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正广招贤能,在其盛情邀请下,张一麐入幕办理文案事务。
辛亥革命期间,张一麐成功游说江苏巡抚程德全投向革命阵营,对革命走向产生重要影响。袁世凯掌任内阁总理大臣后,张一麐与革命阵营联络,成功促成清帝退位。民国初年,张一麐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政事堂机要局局长和教育总长等要职。然而,他淡泊名利,从不为个人私事请托办事。张一麐性格忠诚耿直,不随波逐流,甘于做袁世凯的诤臣,以报答知遇之恩。袁氏复辟帝制,张一麐知其事不可为,在多次谏止无效的情况下,避走津门,并最终拂袖南下,退老吴中,长期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和国语统一工作。
张一麐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他曾多次公开发表主张,力主抗日。淞沪抗战期间,张一麐动员江苏民众抚伤员,救难民,先后设立医院24所,救治伤病五六万人,收容难民十余万人,其爱国言行为时论所推重。
抗战初期,张一麐最为外界瞩目的事情是与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倡议组织“老子军”。“老子军”的名称取自北宋时期苏州名人范仲淹的“小范老子”之称谓。范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主持对西夏防务,因其善于治军,西夏人偿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注:老子为西夏人对知州之尊称,大范指范仲淹前任范雍)。张一麐借“老子军”称谓以抒发效法先贤之志,并曾赋诗云:
昨夜风狂雨洗兵,天空轧轧有机声;笑言尔辈毋惊恐,老子军如小范营。乡贤小范本能军,老子成群创异闻;赢得元戎高论在,先驱何以谢诸君。纵然祈死亦能军,千叟同袍古未闻。欲使懦夫生壮志,转烦当局賫鸿文。
张一麐说:青年前程远大,为日方长,若过多牺牲,未免可惜。老年人年事已足,价值日减,视死如归,是其天职。他亲撰《老子军规则》,阐述老子军建军宗旨,称:老子军以敢死为目的,但凡青年不必牺牲者,俱由老年人代替赴死。参加人员为年满60岁以上的男性,未满60岁者为预备军。吸食鸦片、身体残疾、贪生怕死以及有确切证据证明与日本人妥协者,不得加入。老子军设军统一人,拟由98岁高龄的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出任,而为抗战捐款百万元的李根源担任军需长。老子军担负的任务主要包括:燃点雷电之发动机关,与敌人拼命而不得生还者;破坏敌人之重工业、军械,须与之俱毙而不得生还者;凡一切不用膂力而决死者,等等。其所受奖赏为精神上的名誉奖励。
张一麐拟组建老子军的新闻一经报导,举国感奋。蒋介石获悉此事,曾专门致电张一麐,予以劝止,电文称:
台端建议创设老子军,壮气磅礴,足以振厉国人,至增钦慰。惟抗战之际,所望于各地父老者,厥在督率后进,慎固守御,提挈民众,协助军事。国家纵极艰危,不应责耆老以效死于前线。况军事组织,贵在严整,军事名称,未可轻用。务请中止此议,别谋所以靖献之道。自登高之呼,儒夫志立,国家固已受赐不浅矣。仄区之意,务祈谅察。
接蒋介石电文后,张一麐写了一份措辞严谨的回电,抒发其组织老子军之本旨,意在“愧爱钱惜死之徒,知取义成仁之美”,称:
某犬马之年,行将就木。溯自前清甲午、庚子以至最近东四省之役,凡今七八十之老人,即当时二三十之健者。乃虚糜岁月,坐视艰危,看壮士之牺牲,听敌人之宰割,种种罪恶,皆在临财苟得,临难苟免,处己于安,而遗人以危。亡国为奴,恬不知耻。是以忽生奇想,以了残生。耶教有救世军之名称,学界有童子军之组织,妄相比附,冀效驰驱。昔越勾践使罪人三行,属剑自刭,以致吴师骇怪,大败阖庐。他若魂候赢之于信陵君,燕田光之于太子丹,皆垂暮捐躯,以报知己。某虽不武,窃慕此风,将以愧爱钱惜死之徒,知取义成仁之美而已。公明察秋毫,示之轨范,自应别谋靖献,协助守御,以固后方。湘乡曾氏云,勇士赴敌,视死如归,斯则常胜之理,万方不变。我之科学既不如人,惟有以肉弹相搏,如墙而进,天而不亡中国乎。各方父老,愿扶杖以观公德化之成也。临电感悚,昧死以闻,张一麐叩。
老子军虽未果行,但却一时传为美谈。张一麐这种老当益壮、赤心谋国的爱国精神,对于振励士气,鼓舞民心,影响巨大。
当苏州还未陷落时,郭沫若曾拜访张一麐。二人谈及抗战前途,均认为中国确有最后胜利的把握。临了,张一麐说:有些贪生怕死的人,家乡被人占去了,都想逃亡,我最反对逃亡的!要是将来苏州给敌人占去了,我决与苏州共存亡!
1937年11月19日,苏州沦陷,日军在城内大肆烧杀劫掠。张一麐兑现诺言,仍留苏州,参与抗日游击队的斗争活动。失败后,日军令其出任伪维持会主席,遭到严词拒绝。之后,他割须剃发,更换僧服,改号大圜,隐居于苏州穹窿山。外间谣传其投井自尽,一时海内震惊。郭沫若信以为真,还曾撰写过悼文。
当时,张一麐的亲人都在上海,几次设法劝他到沪,躲避战事,都未成事。最后诳骗其同赴广福的抗日游击队据点,张一麐才上汽车,辗转到达上海租界。1938年5月,张一麐抵达香港,不久赴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他不改初志,坚决主张抵抗日本的侵略活动。抵渝次日,有记者采访询问:重庆空气如何?张氏答非所问,不假思索道:除打外,还有路走否?记者复问:然则老子军亦将出马乎?张氏正色曰:义不容辞!举座为之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