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刘邦年轻时曾当游侠 追随张耳“客居数月”

//m.zimplifyit.com 2014年05月27日10:04 来源:长江日报 侯虹斌

  ·以史为剑· 刘邦时而阴狠,时而仁慈,随便怎么做,都能找到理由。这就叫做“天威不可测”

  刘邦果真是个游侠吗 侯虹斌/文

  刘邦本质上是一个游侠。

  除了“宽仁爱人”,“常有大度”,善于与人交往等性格特点之外,在刘邦年轻的时候,就明确有过一段当游侠的日子。《史记·张耳列传》里写道,刘邦曾经几次跟着外黄的张耳当游侠,“客居数月”。张耳年少时,曾为魏国信陵君的座上常客,他在傍上富有的孔雀女之后,也像信陵君一样,疏财仗义,网罗天下游侠之士。刘邦就是这个时候追随张耳的。

  可惜,很快就碰到了秦灭魏国,张耳也被通缉了。刘邦仅仅跟从了几个月,便不得不离开,他的游侠梦即告破灭。

  在楚汉争霸的后期,刘邦早已摆脱了自身的小农身份、游侠情结的限制,逐渐显示出他善于用人的领袖气质了;但我认为,刘邦登基后,仍然有几件事体现出了他骨子里的游侠烙印。

  比如说,任侠季布,在当项羽部将时,数窘刘邦,刘邦当了皇帝后要杀他,后来因为他的守信,赦免了他。彭越造反(虽然只是借口),栾布收彭越的头颅哭之,本该处死,刘邦敬重,赦免了他,并拜为都尉。赵王张敖疑为谋反,田叔不畏死,陪着入京受审,刘邦亦感动,拜其为官。

  这种“重然诺”,似乎在验证他早年追慕游侠的举动。

  反观,当初项羽的下属丁公,放了刘邦一马;等项羽灭了之后,又恃着当初的“不杀之恩”向刘邦求封。刘邦冷笑,斩了丁公,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刘邦杀丁公的理由是“不忠”,但鸿门宴项伯救他的时候也是在项羽的阵营中呢,怎么项羽死后刘邦却封项伯为列侯?这是因为游侠的道德里,要求是“不矜其能,羞伐其功”,丁公主动讨封,不是游侠,变成了没原则的小混混;而项伯,准备带张良一起逃亡,被张良感动后再去救刘邦,有游侠之烈风。

  这里面,的确是有些微妙的平衡。

  但细想,就会发现,这不是平衡,而是刘邦年少时游侠理想的回光返照,是他手握处分权的一种任性。一些本来他可以杀的仇人,他不杀;一些本来他应该奖励的恩人,他杀了。

  如果还没明白,我们再看雍齿的例子吧。秦二年十月,刘邦命令雍齿守丰,他自己引兵到薛。结果魏人周市一劝降,雍齿就降了,为魏人守丰。刘邦回过头来攻丰,反而不能下。雍齿的反叛,把他气得牙痒痒的。

  登基之后,众将日夜争功。张良劝说刘邦,大家既怕有功你不封,更怕你记恨以前的过失,秋后算账。你要封一个你平生最恨的人,而且是众所周知你很讨厌的人,大家就放心了。刘邦一下子想起了雍齿,令人赶紧定功行封,封雍齿为什邡侯。果然,群臣大喜,都知道刘邦不会因以前的怨恨杀他们了。

  这个故事能说明的东西很多。如果和丁公的例子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刘邦行事并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有时,刘邦会恩将仇报,如对待丁公;有时,刘邦会以德报怨,如对待雍齿。有时,他讲究“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如对待项伯;有时,他又禁止人家报仇,如对待被齐王所烹煮的郦生之弟。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原则,游侠标准只是刘邦的无数个标准之一。

  这就是我认为君主最大的特权:“任意阐释权”。君主就是有本事让臣子们拿不准自己到底是该封侯还是该被斩首。刘邦时而阴狠,时而仁慈,随便怎么做,都能找到理由。这就叫做“天威不可测”。

  如果对人心更多一些了解,也许我们就能理解以宽厚著称的刘邦,在当上皇帝以后,为什么会着手诛杀功臣;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会说:“善和恶是同一的,正如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侯虹斌 作家,媒体人。著有历史长篇小说《长信宫词》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