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曲艺如何跟上都市化步伐

//m.zimplifyit.com 2014年06月03日09:45 来源:光明日报 李韵 杜小端
位于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德云社”。位于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德云社”。
“刘老根大舞台”深圳旗舰剧场开张演出。CFP “刘老根大舞台”深圳旗舰剧场开张演出。CFP

  从刘老根大舞台,到德云社,再到以一段《满腹经纶》而闻名全国的西安青曲社,近年来,众多民营曲艺团体逐渐崛起,活跃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现代都市的曲艺市场。在曲艺市场日渐萎缩的当下,这一“逆风飞扬”的苗头引起广泛关注。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名家、高校学者在“中国曲艺之乡”上海市安亭镇举行研讨会,对多样文化背景下,曲艺在都市中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研讨。

  根基不稳 水土不服

  曲艺是一种以方言为语言特征的艺术形式,但随着城市的同质化日益严重,方言式微,曲艺面临严峻挑战。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葛明铭说:“目前曲艺正面对缺少方言认同的受众。”他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的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导致上海话遇到空前的危机,这样的方言现状必然会给上海曲艺带来极大冲击。

  另一方面,随着电影、电视、舞台剧、音乐会等多种文化消费选择不断丰富,曲艺已经满足不了各个年龄层受众的审美需求。社会飞速发展下所形成的审美代沟,这也是曲艺都市化生存中必须面对的挑战。正如葛明铭所说,过去曲艺工作者面对的是一家两三代人来看曲艺,作品同时能够让三代人基本接受。而现在,两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有所不同,“面对这样的隔阂,曲艺工作者可以填补得了吗?能跟得上时代步伐吗?”

  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相声表演艺术家李立山认为,曲艺始终是以区域文化为根本,一旦找到适宜的水土就会迅速繁衍。他说:“各个地区、各个都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各地的曲艺发展要思考如何把自己融入本土的人文环境中,以适应当地的欣赏水平,把根扎在自己那块土地上。”唯其如此,方能保持曲种的根本属性,进而拓宽受众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

  模式转变 无所适从

  上海大学教授张祖建以一种新的理念对曲艺困境进行分析。他以相声为例指出,“呼叫模式”的转变引发了相声与观众的脱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声都是“我演什么你听什么”,这被张祖建称为“主叫模式”。他说,新中国成立后以侯宝林、马三立等为代表的相声,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站在思想的高度,把对社会责任的守望扛到相声艺术的肩膀上。于是,相声在思想上、内容上、艺术形式上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觉。而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主流受众,这种“主叫力”逐渐减弱。相应地,“我想听什么你演什么”式的“被叫模式”日益被基层群众接受。这股欣赏力量扎根在社会底层,“宣泄”自然成为演员和观众的共鸣之处。然而,这种“宣泄”与此前长期担负守望社会责任的相声隔膜较深,有的作品出现了庸俗甚至低俗的倾向,尽管这样的作品也赚得了眼球,但在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中也逐渐陷入窘境。

  然而,造成曲艺整体出现发展危机的不仅是“受众要求变化”这一个原因,青年演员的继承与创新不足也是关键。“我不反对创新,但目前更多的不是创新问题,而是继承得不够好。我们的曲艺前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撒手锏,而现在的曲艺演员有没有这样的绝招?”北京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李伟健一针见血,“现在的作品或许能风靡一时,但之后观众还是喜欢老段子,喜欢重温经典,这主要是因为新作品的含金量不高。没有良好的继承,创新也是没有根的。”

  私人定制 多样创作

  面对多样文化背景的都市,曲艺的多样化生存成为不少与会者的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岳永逸建议,利用曲艺的多种功能,有目的地针对不同受众创作,例如对于学生就可以专门创作一些教育功能强的曲艺作品;对于老龄群体可以创作一些关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作品;面对一般市民群体,可以多创作一些段子让他们有更多的欢笑声。“我们把曲艺功能适当分类,就可以做到曲艺本身的多样化。”岳永逸说。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梅平对“曲艺多样化”也有自己的想法:对于那些只演传统曲目,努力维持传统曲目原汁原味的演员,要理解;对于那些努力求新求变的创新型演员,要鼓励。梅平说:“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演员还是要坚持自身的优势,不能盲目跟风。”(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杜小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