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
“东方题材”的新探索、新视角
“有无相生,众妙之门,天地之间有玄机。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天人合一是道理。大音稀声,大智若愚,福祸相倚有定律。人间大道,尊道贵德,周而 复始通无极。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那么个道。面儿是面儿,理儿是理儿,就是那么个理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轻快活泼的曲调和着儿童唱颂的打板节奏,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就这么拉开序幕,朗朗上口的主题曲点出这部2500多年前经典著作的精华 内容,懵懂的孩童们即使尚未明白词曲的深层意义,也已经能随着这亲切的旋律朗诵背唱。“寓教于乐”、“文以载道”一直是中国动画长久以来创作的核心。然 而,如何将这历史悠远,被多数人束之高阁的东方哲学经典,转化成学龄儿童能接受也能理解的动画作品,着实考验着创作者们的能耐。
东方题材的新视角
《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此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作品,也是中国道教思想的最高经典,所阐述的 “道”和“德”的含意,反映出中国人的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东方思想的待人处事与自然万物对应之道。它本是一部不易全然理解的著作,经过编剧汪帆、汪 洋的去芜存菁,构思成一则则深入浅出的小故事,利用动画形象塑造出学识渊博的商容老师、好学善思的李耳弟子,引导出彼此之间的生动对话,将老子孩童时期的 思考历程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在系列故事中,观众随着小孩李耳的视角去感知这个世界,善用课堂问答、对话辩证的方式,引导儿童对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有进一步的思辨。比如:商 容老师提出空心的树并非就没有作用,引发李耳去观察马车空的轴条是为了安装车轴,碗空了才能装食物,进而悟出并非把所有空间填满就是有价值,有时,空出的 部分具有不同的存在意义,也就是“无中生有”的道理。另一则故事是商容老师将草籽随性撒在地上,任风吹散,小鸟啄食,与雨水灌溉,看似什么都没有实际作 为,但意外地,这些草籽经过风力的扩散,鸟的消化排泄施肥,雨水淘汰不佳的种籽,剩存下来的草籽生成一片绿草茵茵、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是“无为”的道 理。“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的时候要顺势而为。类似这一些原本极为形而上的道家哲学理念,刹那间变得浅显易懂,老少皆通。
动画具有不同的功能性与多样貌的艺术表现形式。教育类动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面向,身负传达道德品行、思想教育的使命,并背负着延续中国文化、继 往开来的儿童教育之积极的意义。在此前提下,常会使动画作品沦为单纯说教或是只有图文解说的功能,动画艺术形式的魅力在于能善加利用视听艺术的手段,丰富 情节的转折变化、剧情的想象力、人物性格的吸引力……以求达到跳脱单纯图说的文本传述,转为具备视觉与听觉更饱满丰富的视听作品。在这当中,动画角色的塑 造尤其首要。“角色的创作上应体现优秀的人格形象,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家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即是对理想人格的描述。在创作动画电影文本时,要对传统文化中陈腐的清规戒律给予舍弃,结合时代精神,与 儿童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展示一种积极向上、文明开放的文化理念,道德教育自然渗透到儿童的潜意识里。”(侯朝宇:《动画电影与儿童的道德教育》)
《老子道德三百问》设定老子孩童时期的角色形象,孩童可爱天真的造型容易与学龄儿童观众产生共鸣,蔡志中的漫画《道德经》虽然曾经被改编成动画 作品,但它采用成年老子说道的表现方式,与《老子道德三百问》中的李耳相较而言,不仅少了商容老师与学生们对答的趣味性,也易流于文本的直接再次阐述,缺 乏消化转换的艺术再创造表现。动画片的“童趣”并非单纯指低幼、无知的表现,而是再现孩童时期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与探索能力,带着此纯真的童稚之心去学习 新事物,自然会有不同于成年人呆板刻画的视角,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与理解方式,因为这种童稚的想象力与揣测产生了与现实状态的落差,其中的趣味性也就是 学龄儿童所面对的,汪帆、汪洋依《道德经》原著“经义”创作的动画片脚本,舍弃单调教条式的讲述,企图结合动画片的“童趣”,相信更能被广大族群的观众接 受,也更贴近学龄孩童的认知吸收能力。
后“中国动画学派”的期待
“中国学派”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起始于特伟导演的《骄傲的将军》,经历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的出 现,万古蟾导演的《猪八戒吃西瓜》剪纸片,虞哲光导演的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直到《大闹天宫》树立“中国动画学派”长篇叙事的顶峰。此时期的动画作品 以民族风格独树一帜,多数取材于悠久的民族文化土壤,反映中国绘画、民间工艺、传统戏曲、小调唱曲等养分,作品无不渲染着浓郁的民族色彩与过目难忘的艺术 魅力。反观现代的动画作品,多呈现出美日动漫的风格,却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表演语言,也与“中国学派”时期讲求的山水风光、中式建筑、散点透视、装饰 华丽或是空灵留白的美术设计风格渐行渐远。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许多动画作品,倾向“借鉴”西方国家或是日本卡漫的创作方式,呈现两个极端:故事题材莫非是无 厘头的嬉笑打闹或是造型呈现尖下巴、长腿、大眼睛或是机器人的形象,自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再次去发掘新的创作题材跟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少之又少。
曾有人提到:中国学派强调实验性的探索,以外在的表现形式受到肯定,而艺术形式是否能长久延绵,形式只是外在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所承载的内容。 所以,“‘中国学派’如果在选择古代题材的同时,能融入现实观照(比如像迪士尼创作的《花木兰》那样),观众其实也能接受。可惜的是,‘中国学派’在改编 自神话、童话、民间传说时,多为中规中矩的改编,未能有效融入现实精神,进行现代化阐释(即便有,也多半是机械生硬地‘图解’政策)。”(李三强: 《重读中国学派》)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追求形式缺乏内容,沦为表象,好的内容没有适当的形式依托,则无法传达。《老子道德三百问》考量到成本 与时间的限制,采用传统二维平面动画的表现方式,保留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景物,强调东方题材的内容诠释,寄望在市场经济语境下的中国动画市场上仍可保有些 许中国独特的动画语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动画的开始兴盛,那时足智多谋的《阿凡提》、勇敢团结的《葫芦兄弟》、不畏邪恶的《邋遢大王奇遇记》、维持正义的《黑猫 警长》一直深植人心,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角色个性特征,恰因为他们那独一无二的个性而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国外也不乏围绕一个主角展开故事而风靡全球的电 视动画片,像《一休和尚》《樱桃小丸子》等。所以,当我们在看《老子道德三百问》时,不禁期待起孩童李耳将会随着时间推进而发生什么变化。当前着手中国传 统文化而开发动画系列片的国产作品并不多见,多数只是借用中国服饰的外型或是武侠题材的壳,深入去理解东方思维与文化涵养的作品实属少数,妙音动漫的《中 华德育故事》《至善之道》《中华弟子规》采用水墨画为背景设计来阐述中华文化的道德思想观,虽然故事不是单纯围绕一个主角而发展,但很庆幸仍有人愿意关注 这样一个题材。《老子道德三百问》相对而言的特色是全片采用李耳(老子)为中心,专注塑造一个动画角色,能够更加有效地带出观众的认同感。出品、创作方将 这部动画系列片划分为李耳的三个时期,前部以史传为主,塑造孩童李耳的性格及形象;中部以情、思为主,阐发人类成长相关的哲理;最后一部为开放性延展,探 讨人间现世百问。故事剧情、场景设定、角色个性将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拓展,观众会随着李耳的成长,开拓不同视野与认知。此项目规划300集,目前制作完成 50集,在这50集中已可窥见中国山水风光的美术设定与孩童李耳的好学淘气个性,在接下来的250集中,他又将经历过哪些历练与挫折,游历过哪些民情风 光,感悟哪些人生哲理,最终塑成中国道家哲学创始人的地位,颇令人期待。
在这个充斥速食文化、强调商业利益的时代,许多影视作品为迎合观众口味,呈现出喧嚣取宠、强调感官刺激、缺乏良善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高度,而 动画系列片《老子道德三百问》恰似一股清流,在保有动画的娱乐性与趣味性外,并未忽视动画对于儿童教育、思想、道德的传播功能,以求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 化的积极意义。“中国学派”的经典动画作品是在计划经济下的艺术产物,主要探索动画的民族风格与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中 国动画,除了动画的艺术特性外,也须顾及动画作品必须面临的市场考量。如何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一直是创作者最大的考验。经历快速发展多年的中国动画, 是时候该放慢些脚步,不应该再一味追求动画产量,而需专注于作品的质量,并开发具备中国特色的题材,除了以往的神话、民间传说、寓言外,探索出“后中国学 派”的新题材、新内容、新艺术形式与新时代意义,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