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电视话剧撕下小众标签 转身为大众文化(聚焦)

//m.zimplifyit.com 2014年06月04日10:11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吴学安

  一向被视为剧场舞台表演形式的话剧已经走向了荧屏。由湖南卫视打造的《星剧社》自4月24日开播以来,好评如潮,同时也争议不断。日前,《星剧社》将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操刀、正在全国巡演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搬上了荧屏。

  电视自诞生以来,虽然积极吸收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却一直与剧场存有明晰的界限。剧场观众是一个小众群体,而电视机前的观众不仅人数上比话剧观众多得多,而且收视习惯也千差万别。电视播话剧,有人为“在家也能看话剧”点赞,有人则吐槽“破坏了话剧的剧场形态”。嫁接荧屏,究竟是话剧普及的强力推进剂,还是只是一道简单的文化快餐?

  电视+话剧中,能否相得益彰

  虽说,话剧被舶来已百余年,但“电视话剧”却是新鲜玩意。作为一个偏正词组,“电视话剧”以“话剧” 为中心词,说的是观众通过电视来看话剧。但凡既看过现场演出又看过话剧录影的人都会感叹:话剧要看现场。因为看现场演出、进行观演交流、感受剧场效果是话剧的独特魅力。而电视话剧,因影像的可复制性、错时观看的选择性、输出或接受的单向性,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心灵感受上,都成为了完全不同于剧场话剧的艺术样式。

  “让那些偏远山区以及受经济条件所限还无法走进剧场的人都能够欣赏到话剧这种艺术,这是我的希望。” 《星剧社》制作人张丹丹如是说。其实,英国BBC电视台早就有制作戏剧高清大片的先例,但在亚洲范围内,《星剧社》的做法无疑是一次电视和话剧的跨界革新之举。

  虽说《星剧社》将话剧搬上电视,堪称亚洲第一个大规模的革新运动,但早在去年七夕节,湖南卫视就将都市爱情话剧作品《撒娇女王》搬上荧幕,获得全程零差评、双网收视第一的好成绩。但是在一片赞声中,也有资深剧场迷表示“电视播出破坏了原本剧场的感觉”。与现场演出不同,电视话剧有规定性的节目时长、播出形式和内容设计。为吸引观众注意力,它就要设计更多看点、使用更多手段。其实,《星剧社》自诩以推广话剧艺术为出发点,但它难脱推广明星话剧之嫌。这个节目预计推出的12部话剧,有50多位明星参与飚戏。除了明星脸,某些被夸大的剧情细节、幕后花絮,也都成为炒作或留住观众的理由。

  为了适应电视的节奏,《星剧社》节目组采用了两种方式:切换特写和全景镜头;加入舞台之外的真人秀内容。张丹丹承认:“这么做的确会让人觉得‘跳戏’,但要是完全按照话剧的步骤来,电视观众只会更难受。”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电视话剧”形式,也有人质疑其“四不像”,张丹丹对此并不介意,她直言:“你觉得好看吗?好看就行了啊,所有艺术作品给人感动就行了,不必深究它到底是什么。”

  第一季《星剧社》的12部话剧基本上都是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写实话剧,没有晦涩难懂之处。“国字号”的田沁鑫团队、央视“开心麻花”团队、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何念团队、香港詹瑞文团队、小柯的“音乐剧场”、台湾的“果陀剧场”……每个团队带来的每部戏风格都不一样。虽然电视话剧在电视观众和话剧迷中仍有很大争议,但《星剧社》在演艺圈内却得到了很多明星和话剧工作室的青睐,大家纷纷看中的正是它独特新颖的创新,是为话剧开启了另一个窗口。

  尽管《星剧社》导演组自信满满,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舞台剧的著名演员陈佩斯却对电视话剧并不感冒。但在《星剧社》启动之初,节目组曾向陈佩斯发出过邀请,但却被陈佩斯婉拒了。被拒绝的原因,据说是因为陈佩斯觉得话剧和电视两种气质相去甚远的艺术形式嫁接,“会收获1+1>2的效果吗?”陈佩斯还是心存疑虑。

  电视话剧,看热闹还是看门道

  话剧、电视,两个看似不相搭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却在湖南卫视新节目《星剧社》里得到结合。对于“坐在家中看话剧”这一新鲜事,不少观众表示“有趣”、“看来能省点到剧院看戏的钱”,但也有资深戏迷表示不能接受话剧被电视语言改编,尤其不喜欢穿插在剧情中的真人秀部分,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虽然观众和业界对电视话剧关注度相当高,但也有不少人质疑,话剧上电视会不会有损剧场魅力?

  的确,分属不同艺术门类的话剧与电视,无论制作方式、传播媒介还是受众群体,都存在诸多异质性。这种跨界与混搭的电视话剧,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坐在电视机前看话剧的人,看到的是什么?话剧能否借助电视,在传播中培养新的观众群体?刚刚播出的田沁鑫执导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或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由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日前在湖南卫视新栏目《星剧社》中播出,凭此栏目,向来主打娱乐偶像牌的湖南卫视向文艺青年抛了个媚眼,被认为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播出三期以来,“电视话剧”这种崭新形式在观众中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国话导演田沁鑫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由李光洁、殷桃主演,这部话剧曾在香港、北京、深圳多次巡演,在话剧圈里也是颇为前卫、充满争议的作品。

  作为一档在国内进行首轮巡演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三度创作中,作品的舞台剧特征被淡化,电视的镜头语言被强化。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局部的人物行动成为电视话剧主体。事实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它给观众提供的就是明星脸。众多特写镜头的设计,以“看脸”来达到吸引观众看电视的目的。这个局部呈现的背后,深藏着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电视经营策略。媒体普遍认为,田沁鑫此举有点冒险,对于票房的影响会很大。田沁鑫则表示:“戏剧被电视媒体播出片段,会削弱还是会刺激票房,都有待观察。”田沁鑫坦言,既然做了尝试就不要怀疑,“我没有担心,尝试比担心更有价值。”

  以真人、现场、实时、交流、小众为艺术特质的话剧,真的能通过以影像、复制、错时、单向、大众为要素的电视平台被推广吗?当我们欣赏局部忽视整体、亲近荧屏远离现场、钟情热闹忽略门道时,看到的是电视还是话剧?这无疑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一个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观众有各自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剧场里的话剧和电视话剧受众不同,在中国有太多的人从来没有走进剧场,甚至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话剧是什么。而电视话剧就是做给这类观众看的。就像世界杯转播球赛一样,能够看现场的观众很少,但看电视转播的观众也能够及时了解赛况。话剧也一样,通过电视播出,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话剧原来挺有趣的,他们会走进剧场,看他们人生的第一场话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