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触摸中国彝族戏剧活化石“撮泰吉”

//m.zimplifyit.com 2014年06月05日10:04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上着蓝色布衣、下穿黑色大裤脚、脸戴木质面具、头顶白色尖帽、手拿竹竿,4名表演者迈着罗圈腿似的步伐,跟着白胡子“山神”围圈而动,嘴里诵着古老的“语言”,一旁是山神的坐骑“九角兽”和一头“未驯化”的水牛……

  在中国西南山区贵州省西北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的活动广场上,正在上演的“古老”戏剧“撮泰吉”吸引了众人目光。

  “撮泰吉”是彝语译音,意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是一种原始古老的彝族傩戏,现仅存于威宁自治县板底乡。由于史料缺乏,“撮泰吉”产生历史现难以考证。1984年被发现后,因其保留了彝族浓厚的原始艺术本色,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2006年,“撮泰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中,四个人手拿竹竿高高举起又砸下,模仿农民用工具锄地的动作,在身披黑斗篷、带着白须的山神老人“惹嘎阿布”的教导下,“远古人类”驯服了水牛、学会了开荒种地。33岁的“撮泰吉”传承人罗高云告诉记者,现场表演正是“撮泰吉”的核心部分——“耕作”。

  “表演者发出的尖细叫声,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模仿猿猴的叫声,而戴着面具、弯曲双腿踉跄行走,表示远古人类还不能直立行走。”罗高云说,除“耕作”外,“撮泰吉”还有祭祀、喜庆、扫寨三部分。“先民”们在戏中用示意性动作来表现农业生产全过程,中间还穿插着惹嘎阿布和撮泰们、撮泰和撮泰的对白和诵词,诵词由惹嘎阿布领诵,内容主要是驱邪、讲述彝族迁徙史和祝福。

  “撮泰吉”的最后一部分是‘扫火星’。罗高云介绍,所谓“扫火星”就是扫寨子,是整部戏剧的高潮部分,意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充分表现了彝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改造,以及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撮泰吉”发源地贵州省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省份之一,分布着苗族、布依族、彝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因地形破碎、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造就了当地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独特的“文化小气候”,让“撮泰吉”等古老艺术形式能保存至今。随着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撮泰吉”、“屯堡地戏”等非物质文化形式更成为保护重点。

  “‘撮泰吉’原本就是一种古老祭祀活动,表演的内容、时间、目的都特别讲究,整个戏表现了彝族先民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斗争’过程,是研究彝族发展的‘活标本’。”威宁自治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阎云霞介绍,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之一,通过近10年从民间搜集整理的文稿、录音和录像资料,由当地文化和民宗部门整理的一部关于“撮泰吉”的研究专著即将出版。

  据了解,当地政府还拿出专门资金对传承人和有兴趣的人进行培训,同时成立了民族艺术团,对外传播彝族文化。威宁阿西里西艺术团老师龙江华说,“艺术团的成立初衷就是为保护撮泰吉、铃铛舞等民族文化,因此演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乡间的‘传承人’,每年艺术团还会受邀到外地表演。”

  对罗高云来说,除了日常做做农活外,还在艺术团担任主要演员,专门表演“撮泰吉”。作为传承人,罗高云平日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向那些对“撮泰吉”感兴趣的年轻人教授这一古老的技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