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全国莎士比亚研讨会召开

//m.zimplifyit.com 2014年06月06日09: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为纪念莎士比亚诞生450周年,全国莎士比亚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中莎会)年会于5月30日至6月1日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包括莎士比亚的世界性和英国性、莎士比亚与中西文化比较、莎士比亚汉译研究、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改编与演出研究、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教学研究、莎士比亚研究与中国莎学学者的主体性等展开讨论。

  几百年流变,莎士比亚已然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莎士比亚如今的文化地位,南京大学教授王守仁在主题发言中梳理了莎士比亚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的历史过程,认为莎士比亚本身不同寻常的文学才能奠定了其“文学天才”的美名,其作品以人性的关怀和思考而具有持久的魅力,吸引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历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化批评者对其价值的挖掘使他诗名远播,他的崛起与英国的帝国建构和文化输出息息相关。莎士比亚文化价值的确立过程同样能给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带来启示。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同样值得关注。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从作品影响力和受众接受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国文化背景以及翻译语境中研究、鉴赏莎士比亚作品。东华大学教授杨林贵认为,莎士比亚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就被当成现代文化的代表,中国对他的作品的接受也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提出“是否有现代性概念可以谈论现代中国和现代西方的莎士比亚”、“现代中国如何参与了莎士比亚现代意蕴的构建”、“全球化时代莎士比亚的文化资本以何种方式在中国流通”等问题供与会者讨论。中国学者是否只能从中国角度研究莎士比亚?对于这一问题,西南大学教授罗益民有自己的思考。罗益民认为,不同种类的文学、文化具有异质特性,是无法移植和改变的,莎士比亚现象中定然也有异族文化不可理解和不可利用的因素。但否认文化异质的可认知性,便失去了欣赏莎士比亚文化艺术大花园中美的良机。因此,中国莎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必非局限于中国角度,这样可以拓展中国莎学的研究方向,真正走向莎学前沿。

  在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的作品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为后来的作家和文化学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源,莎士比亚文本研究和影响研究也成为此次会议上学者们讨论的重点。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罗小云从菲利普·罗斯的作品《萨巴斯剧院》中探讨莎士比亚的影响,他认为,该小说参照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人物形象和情节,对当时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及其影响加以艺术再现,从新现实主义的视角描述了那一代人的悲剧和挫折。罗斯想以此指出如果忽略对历史的清醒认识,哈姆雷特和李尔王式的悲剧将不可避免,福斯塔夫一类人物的出现也不足为奇。王卫东在发言中则探讨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与莎士比亚的关系,奥威尔在学术散论《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李尔王、托尔斯泰和弄臣》中直接阐述了他对莎士比亚的认识和理解,王卫东认为,奥威尔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学艺术观念与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学传统一脉相承。

  根据莎士比亚剧作所改编的电影一直都是银幕常客,并成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热点,会议上,不少学者就此话题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舒笑梅就在论文中探讨了根据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改编的电影《寻找理查》与原作的互文性。《寻找理查》是由好莱坞演员阿尔·帕西诺执导的一部纪录片式的戏剧片,帕西诺通过各种尝试,力图拼贴还原一个“我们今天所感所想的莎士比亚”,努力实现从古典作品到当代理解的互文效果,创设了从精英小众到普罗大众的开放文化消费空间。马芸则分析了中国导演林兆华的改编剧作《哈姆雷特》和《理查三世》的舞台演出,认为林兆华把莎剧传统、现当代西方戏剧理论和中国戏曲及曲艺艺术融会贯通,积极解构传统,客观反思当代。其剧作中的故事被淡化,人物性格被淡化,但对人性和历史的思索却凸显出来,为中国戏剧舞台改编莎剧提供了宝贵经验。刘明璐、孙明钰也从受众角度出发,探讨了好莱坞莎士比亚青春电影的改编策略。

  研讨会上,还有学者以当代较新的文化理论反观莎士比亚的作品,为莎学研究提供了新颖有趣的研究视角。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在全球化视野下重新审视莎氏名剧《威尼斯商人》,认为该剧不仅具有某种全球化视野,展示出交互关系中的流动性与迁移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警示读者,一种地域性文化应如何应对外来影响以确保自我独立性。贵州大学教授宁梅探讨了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莎士比亚“荒野”观,她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荒野意象随着创作阶段的变化呈现出流变过程:荒野作为理想之地、荒野作为放逐之地和荒野作为回归之地。这一过程反映了莎士比亚对“荒野”及自然的认识上的变化,暗合了生态批评中西方人对于荒野意象的认识的转变,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具有超前的领悟和认识。刘玉红则通过对论文集《哥特的莎士比亚》一书的解读,展示了莎剧的哥特魅力。莎士比亚的巨作包含了很多哥特元素,如鬼魂、悬念、恐惧、文化焦虑等,哥特作家大量模仿、借用、改编这些元素和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哥特小说的发展。 (王  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