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新疆南疆手艺人:45年细雕民族风物

//m.zimplifyit.com 2014年06月09日10: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艾依提·依明从挂满一整面墙的弹拨尔中挑出一把,紧弦,调音,出门进院,坐在凉棚下弹起十二木卡姆。他在节奏欢腾时微闭双眼,过一会又睁开,与随音乐节奏起舞的小女儿一个对视,展露笑容。

  艾依提的家和南疆的大多数维族人家一样,庭院里搭凉棚、种鲜花、土黄色的房子用精美繁复的花纹装饰门楣,房前种上一棵桑树,屋后栽杏树、核桃树。

  盛夏里的凉棚是维吾尔族人家汇集色彩和音乐的“主舞台”。床榻搭在院子中央,葡萄藤一到夏天就垂到艳丽的毛毯边上,主客在凉棚下弹琴、唱歌、聊天。

  闻歌便能起舞,乐器是维族人生活里的“必须品”。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制作乐器的历史悠久,早在300年前,当地人就边从事生产,边制作乐器。目前全村215户村民有105户从事乐器制作。

  艾依提在加依村很有名气,无论都塔尔、弹拨尔、萨塔尔、热瓦普、达普还是卡龙琴,45年的制琴经验,让他熟悉从选料制作到调音弹奏的每个细节。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被大家称为“乐器王”。每年都有全疆各地的琴匠慕名来拜师学艺,他还告诉记者,年轻美丽的妻子当年也是仰慕他的手艺而来。

  一把由牛骨和宝石镶嵌的弹拨尔能卖到三四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但艾依提·依明仍然坚持着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他的工作室设在院子的一角,平时四五个徒弟也在此学习手艺。

  沙雅小刀的传承人热合曼·塔什同样坚持慢工出细活。在他不足十平方米的工作间里,最里一张矮桌摆放着成品小刀,旁边是简单的操作台,除打铁外几乎所有工序都在此完成,最外对着门的是火炉,热合曼守在炉边打铁,不需一分钟头上便滚下汗珠,一条毛巾,一大碗茶是工作必备。现在他每天工作八九小时,也只能完成一把小刀。

  热合曼在十几年前就用自己的名字为小刀注册了商标,但不量产,也没有店铺,几乎全是订单式销售。一把牛角镶嵌、刻有精美花纹的小刀售价约200元,热合曼每月收入五六千元。“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也是我的爱好,又可以赚钱”,这让他自得其乐。

  从父辈习得的这门手艺,15岁起在他手中已传承45年,从打铁、淬火到镶嵌牛角、雕刻花纹、开刃、抛光12道工序如数家珍。随着年纪渐长,热合曼担心“来找的人越来越多,做得却越来越慢”,他也开始把手艺教给小儿子。

  与艾依提和热合曼世代相传的手艺不同,沙雅县被称为“葫芦王”的艾则孜·买买提则是凭个人的艺术天分和创意把葫芦画和葫芦雕刻打出“名气”,他于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制作的一件表现民族团结的作品曾在沙雅博物馆展出。

  “我到什么地方,就会看那里漂亮的花草”,艾则孜说。他把牡丹花、玫瑰花、石榴花、四季蔬果、维语书法、人物肖像等都镌刻在矮则十几公分,高达一两米的葫芦上。“现在一天工作五六个小时,太久不行,因为要用脑子”,戴着粗框眼镜、藏青色贝雷帽的艾则孜说,“我这个艺术需要耐心,需要时间”。从小学时跟美术老师学写美术字算起,艾则孜学手艺恰好也是45年。

  45年做一件事,不觉得单调?这三位维族老手艺人不约而同告诉记者,通过雕琢作品展现身边风土人情之美,就是他们的生活姿彩。记者 肖欣 杨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