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每个人都有做人的资格和尊严。但汉语中却有不少把自己贱称为某些尊者之“犬马”的成语,如:
犬马恋主:比喻臣子眷恋君主。如三国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云:“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亦作“犬马之恋”,唐代刘禹锡《苏州谢上表》云:“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
犬马之报:比喻真诚地报答某尊者。如明代高明《琵琶记·旌表》曰:“且自收下,卑人自效犬马之报。”
犬马之诚:比喻自己对尊上的诚意。如宋代文彦博《请继上奏封细陈事理》:“犬马之诚,坚于报主。”
犬马之疾:谦称自己的疾病。汉代张衡《东京赋》:“东京之懿未罄,值余有犬马之疾,不能究其精详。”
犬马之劳:比喻甘愿像犬马一样听凭主子或他人驱使。《水浒传》第五八回载:“厅上厅下一齐都道:‘愿效犬马之劳,跟随同去。’”亦作“犬马之力”,如《水浒传》第六七回载:“不才愿施犬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
犬马之决:指臣僚的果敢决断。如《汉书·息夫躬传》载:“其有犬马之决者,仰药而伏刃。”
犬马之年:对尊上自称自己的年龄。如三国曹植《黄初六年令》云:“将以全陛下之德,究孤犬马之年,此难能也。”
犬马之心:指臣下对君主的忠心。《史记·三王世家》曰:“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宋代刘攽《知襄州谢上表》:“犬马之心以劳力,故能有养桑榆之景。”
犬马之养:指供养父母。宋代王安石《上相府书》:“故辄上书阙下,愿殡先人之丘冢,自托于管库,以终犬马之养焉。”
从目前史料来看,上述成语大都出于汉代以后,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先秦时期儒家所主张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关系,是一种虽不平等、但尚能相互尊重的五伦关系。如同《礼记·礼运》所言:“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按照一定的规矩相互尊重。因此他们明确反对把臣下视为君主的“犬马”。如《孟子·离娄下》曰:“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但自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俗儒们为迎合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吸纳了“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韩非子·忠孝》)的法家理论,把先秦儒家所主张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相对相互尊重的五伦关系,逐步改造成以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为妻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为核心的绝对服从的伦理关系,卑贱者开始在尊贵者面前贱称自己为“犬马”,并最终成了习惯用语。
因此,成语中卑者为尊者之“犬马”的意识,源于先秦法家,成于汉代儒家,是先秦至汉代“五伦”由相对相互尊重关系演变为绝对服从关系的产物。无怪乎朱熹感叹:上古迄宋的“千五百年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文公文集》36卷《答陈同甫》)谭嗣同极而言之:“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谭认为儒法合流始于荀子——笔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