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兽皮画里的诗意鄂温克

//m.zimplifyit.com 2014年06月10日10:06 来源:内蒙古日报
兽皮画作品《迁徙》。兽皮画作品《迁徙》。

  宋仕华说,当第一眼看到兽皮画,她就知道自己再也离不开它们了。虽然那并不是柳芭作的实物,只是她兽皮画的一张黑白照片。“太精美了,如果没有人告诉我这主要是用驯鹿腿皮做的,我还以为是一幅水墨画。画面是6头奔跑的驯鹿,动感十足,真不相信皮子能拼出这样的效果。后来在敖乡博物馆,我看到了这幅画,也是从那一刻,我决定要学做兽皮画。”宋仕华说。

  2002年,鄂温克族敖鲁古雅兽皮艺术的传承者、现代敖鲁古雅兽皮画的创始人柳芭不幸溺水去世。从此以后,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人再也没有一个用兽皮作画。

  2004年,宋仕华走进了使鹿部落的大山。鄂温克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门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艺术,就此传到了一名汉族女性的手上。“当时正值5月,天气还有些凉。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驯鹿,看到猎民点的生活场景。难以置信的是,我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我在心里问自己,莫非我前世是一头驯鹿,曾在林中自由穿行?”宋仕华说。

  做兽皮画最重要一点是先学会熟皮子。熟皮子非常辛苦,整个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都靠手工完成。以一张驯鹿皮为例,全部采用鄂温克使鹿部落的传统工艺手工熟制,再经大兴安岭森林中腐朽的古树烟熏,最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让宋仕华感到自豪的是,她得到了柳芭的母亲——巴拉杰依老人的真传,老人家还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鄂温克驯鹿文化”和“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两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和巴拉杰依老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宋仕华不但掌握了猎民们熟皮子的方法,还有了一个更大的收获,老人给她取了一个鄂温克族的名字——讷克勒斯,翻译成汉语是“家里最小的姑娘”。宋仕华与巴拉杰依老人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母女情。

  利用4年的时间,宋仕华作出了第一幅兽皮画。“这幅画我是照着那张黑白照片做的,我为它取名《奔跑的驯鹿》。”画面中,6头驯鹿栩栩如生,给了宋仕华很大的鼓励。

  之后几年,宋仕华又完成了反映鄂温克人生活的《驯鹿》、《林间小憩》、《迁徙》3幅兽皮画。她的兽皮画被列入了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第五届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在敖鲁古雅召开,共有来自9个国家28个地区的160名代表参加大会。“你的兽皮画太棒了,我们之前都没有见过!”会议结束后,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向世界民间艺术的同行介绍宋仕华,还把她的兽皮画作品登到国外的民间艺术网站上。

  一下子,宋仕华的兽皮画成了不少藏家抢手的宝贝,有人开出了一幅20万元的高价,但她坚定地拒绝了。“这几年来,为了作兽皮画,我自掏腰包租房子、买鹿皮,日子过得是有些拮据,可真要让我卖掉任意一幅画,我都舍不得啊!”宋仕华说,缝制兽皮画看似并不复杂,其实要靠无数次的机缘。一幅作品,要由几十块甚至上百块驯鹿小腿上的皮毛组成。即使颜色符合了,还要看毛的走向,要有整体的感觉,必须是完美的统一才能出效果。每一幅兽皮画都是独一无二的。

  宋仕华认为,上天对自己是特别眷顾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开创了一种新的制作工艺——兽皮剪刻画。

  一天,她留意到一头驯鹿背上的毛因为磨损和周围的颜色不太一样,很像一个动物造型。在周围毛色的映衬下,俨然就是一幅画。这给了她很大启发,她兴起了利用皮毛色差对比,用指甲刀在整张兽皮上作画的念头。很快,几幅别样的兽皮画“横空出世”,题材仍然是山林、驯鹿等反映鄂温克文化的内容。刻剪出来的画既保留了动物皮子的完整性,更凸现出别具风格的装饰效果。这种全新的艺术创新形式,让宋仕华异常惊喜。

  宋仕华有一个愿望,要用10年的时间再作出4到5幅画。她要凑齐鄂温克人婚礼、迁徙、狩猎、萨满文化、驯化驯鹿等生产生活的主题作品,然后举行一次专门的画展。“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是中国唯一放养驯鹿的民族。我要用独特的兽皮画,记录下这个民族那诗意的背影。”宋仕华饱含深情地说。

  对于创作兽皮画的前景,宋仕华很是担忧。学习制作兽皮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习者用心看,用心体会,极少有年轻人愿意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制作兽皮画是没有图纸的,它要求学徒要有悟性,还要格外用心。我曾从工资里拿出1200块钱外加管两顿饭招学徒,但人来了两个月就走了,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来学习。或许是钱有点少的缘故吧,可我已经尽力了。”说着这番话,宋仕华脸上挂满了浓浓的无奈与惋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