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节两大单元评委会主席郭宝昌直言当下电视剧离生活太远
“不是胡思乱想就能写出好剧本的”
为了看片每天只睡4小时、找市民聊热剧做“调研”……接下第20届上海电视节电视电影/迷你剧、电视连续剧两大单元评委会主席的“差事”以来,73岁的郭宝昌很忙,他自编自导的电视剧《大宅门》至今在网上依然有很高的点播率。昨天下午他接受记者专访时,直言当下电视剧的最大问题:离生活太远。
大部分电视剧“似曾相识”
郭宝昌说:“现在电视剧看来看去都觉得‘似曾相识’,这点很成问题。不单剧与剧之间彼此雷同,同一部剧的情节也前后重复,同样的元素翻来覆去地出现,观众都能猜到下面该发生什么。”除了情节“复制粘贴”以外,在许多电视剧中性格、形象也都“差不离”,“都是根据固有想象臆造出来的角色,严重失真”。郭宝昌说,影视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要破除电视剧“千剧一面”、“千人一面”的现象,主创人员首先要深入生活。生活中有太多鲜活的素材可供发掘和表现,每个事件、每个人物都独一无二,反映这些“真材实料”的影视作品必然会与众不同。
电视剧大同小异的现象,也暴露出当下行业内创新意识的匮乏。“搞文艺一定要创新。”郭宝昌说,“画家齐白石讲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不能搞人云亦云,我们的文艺如果原地踏步,其实就是在退步。”他指出,现在大多数演员习惯于常规的表演,导演习惯于常规的手法,摄影习惯于常规的画面,省力省时省钱,很难看到突破常规的作品。
电视剧要离生活再近一点
郭宝昌认为,某些题材在同一时间内集中呈现,是市场运作的正常现象。他在很多观众中进行了“调研”,“挺好玩的”是大部分人对这些剧集的评价。“这正好证明这些题材贴近大众生活。”只是一些青年导演拿捏起这些题材来,在文化内涵上似乎仍欠功力,很难从中提炼出“厚重感”。
“实际上,并不是非得《大宅门》才叫厚重,表现当下现实、表现小人物的内心世界,难道不能厚重吗?”郭宝昌说,电视剧的厚度不在题材,而在于内容的深意,这需要主创人员生活阅历的“厚积而薄发”。“有时候,我质问同行朋友:‘你拍的这是什么东西?’他们会满腹委屈地说:‘哥!我得赚钱!’这就是现实。《大宅门》是我耗费毕生心血去写的,搜集素材就搜集了几十年。不是关上门胡思乱想、瞎编乱造就能写出好剧本的。”在他看来,要打造国产电视剧真正的精品,就是要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提高艺术水平。
本报见习记者 钱好 实习生 丁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