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香茶座 >> 正文
海飞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自由游走在小说和影视创作之间的一位青年作家。《回家》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优秀的抗战题材小说之一,有着不凡的质感和魅力。
与同类题材相比,《回家》完成的是从题材到形态的创新。抗战题材的作品很多,但相当多的作品历史或思想的取舍高于小说的取舍。但对于小说读者来说,可能最期待的还是那种有好形态、好故事,也就是有充分原创性的作品。所谓形态就是作品长什么样,它以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完整体对外展示。《回家》的故事摒弃了写抗日就要千军万马两军对垒的俗套,而选择了一支有十七八个新四军和国民党军伤兵,在被一场战斗打散后,来到江南小镇“四明镇”养伤并等待伤好后各自回家的故事。在这个时空中,由于侵略者的暴行,原本多少被遮蔽的国人的善心本性被唤醒。主要人物陈岭北、黄灿灿、柳春芽来自同一家乡,都想回到家乡娶妻、生子,但养伤期间被生活改变,最终没有能够回家。这种“小口进、大口出”的形态是比较便于讲故事和写人物的。历史长河本无边际,区别在于如何截取它,这正体现小说家的才华。
《回家》达到了对战争内涵的新开掘。这群伤兵以陈岭北为代表,他们原本不可能成为军人,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民族灾难使他们成为了拿枪的农民和裁缝,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期望就是回家过安生日子。《回家》隐含着一个反战的主题:张团长殉国,蝈蝈被炸碎手臂,陈岭北无法回家娶棉花嫂子报恩,弟兄们无法对父母尽孝……但《回家》没有停留于此,它写出这些渴望和平的人们最终明白了只能以正义战争去战胜非正义战争,才能够卫国保家。陈岭北们最终放弃回家,喊出“一天不胜一天不回”,更将人性升华到家国情怀的高度。因此《回家》的主题并不是“反战”就能涵盖的。虽然这是一支没有豪言壮语的小队伍,但反映出了国难当头中国人表现出的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不仅仅体现在陈岭北和黄灿灿为代表的两拨抗日军人身上,还体现在土匪麻三、从妓院赎出来的风尘女子等人物的身上。
主人公陈岭北最为典型。他的起点是一个因为违纪被关了禁闭的新四军老兵。在打散的队伍中,这个安分守己的裁缝却带上了一群伤兵,还有一个受命交给新四军的日本人香河正男。他要和同行的国民党军的连长黄灿灿比纪律,比勇气,要和当地山匪麻三斗智斗勇,还要保护几位随队伍一起走的女性,特别是怀有身孕的他原来的恋人柳春阳。最终他面临比他强大无数倍的日军,明知不会胜利还依然与之对抗。陈岭北成长了。书中借柳春阳之口几次说:“你一点也不像当时的裁缝了。”他从当年的小裁缝成长为一头担当着国难和家仇,一头担当着兄弟情义的汉子。尽管以陈岭北为首的这支队伍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但是作品让他们都迈向了精神高地。
不能不说的是作者对小说的感觉。小说的笔墨正像鲁迅所说处处有“越轨的笔致”。在内敛和不动声色中让人感受到诗意和激情。而且小说叙事中还不乏视觉元素。当“四明镇”的阻击战即将开始时,作者用了两场虚拟的“电影”对陈岭北进行心理刻画。一场“电影”是仗打完以后,他对遍地的白骨敬礼,因为阵地是镇子的祖坟,这也是对祖宗的敬礼;第二场“电影”是他看到随队的女救护长张秋水牺牲,这些描写亦真亦幻,充满着小说叙事的灵性和魅力,这恰恰体现出作者对昆德拉名言“发现小说应当发现的”思想的认同与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