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重庆市川剧院以晓艇、任庭芳为代表的数位“国宝级”川剧艺人在国图艺术中心上演了四出川剧昆腔折子戏——《坠马》、《教歌闹街》、《醉隶》、《巧配》,让京城观众领略到除了“变脸”绝技之外的川剧艺术的优雅魅力。
川剧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富含昆、高、胡、弹、灯五大声腔,它的绝活很多,“变脸”只是其一,“褶子功”、“踢慧眼”、“吐火”、“藏刀”、“挂柱头”等等,精彩绝伦。川剧高腔《白蛇传·金山寺》几乎分分钟都有一个“绝活”,让人目不暇给;川剧高腔《活捉三郎》中“阎惜娇”的“魂步”、“活捉”时的阴森诡异,甚于其他剧种。作家巴金的小说《家》里,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剧,可见民国时期川剧也是四川上层社会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坠马》、《教歌闹街》、《醉隶》属于丑行戏,《巧配》属于生、旦戏。相对于湘剧昆腔戏仍然保留了《夜奔》这样的高难度的武生戏,川剧的昆腔戏显然重点在“三小”——小丑、小生、小旦。可见,不同地方剧种对于昆腔戏的继承各有千秋,这与各自行当人才的培养亦有着莫大的关系。
《坠马》出自《琵琶记》,主角不是全本男一号“蔡伯喈”,而是他的考友“罗德喜”。罗德喜赴天子宴途中坠马,脚部受伤,经大力士包有功推拿后复原。宴会上,罗德喜出尽洋相,众人一笑了之。《教歌闹街》出自《绣襦记》,李四、张三两个老叫花教郑元和唱“莲花落”,长街乞讨。《醉隶》出自《红梨记》,醉酒后的皂隶许仰川请书生赵伯畴赴其主人宴,赵因与名妓谢素秋先前有约,百般推脱,却无法脱身……
整场演出的亮点乃是压轴的《鸳鸯谱》“巧配”一折。77岁高龄的晓艇扮“男扮女装”的“孙润”,与川剧青年名旦陈巧茹合作,两人上演一台将错就错的“洞房喜剧”。我发现,戏曲就得生、旦、净、末、丑调和在一起,才能好看。“巧配”中,有小生、小旦、丑旦,它的观赏性明显比《坠马》、《教歌闹街》、《醉隶》强。陈巧茹扮演小姑“刘慧娘”,小姑娘天真活泼、千娇百媚,在舞台上闪现出绮丽的风采,“川妹子”的漂亮名不虚传。晓艇虽年迈,眼睛却有神,身段极稳重、标准,并有喜剧特质。剧中,三更时分,孙润感到身寒,想悄悄抽走刘慧娘椅背上的男装,走近前,才发现刘慧娘是自己的意中人,不敢相认,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刘慧娘也没睡好,心地善良的她打算给孙润盖上男装,挨近一看,发现“嫂嫂”与自己的情郎如此相像,百般狐疑……这一段戏,既体现了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导致的“障碍”,又展现了两人细腻的情愫,非常感人。
1959年,晓艇便以《鸳鸯谱》一剧获得好评。时隔半个多世纪,晓艇再演“孙润”,川剧已然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沧海桑田,希望川剧艺术的精华能永远保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