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星阵容,道具布景删繁就简几至从无,亦没有值得反复吟诵、让人齿颊生香的台词金句,事实证明, 《语文课》这样一出“三无话剧”也可以很好看。身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代,我们的观看经验随时在被各种奇崛、怪诞的元素所引爆,寻常和质朴反而成了稀缺,布莱希特说:“任何寻常事物都应使你感到不安” ,也许这正是《语文课》被冠以实验先锋的原因所在。
作为2014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原创剧目邀约演出季的开幕作品, 《语文课》的情节简单到可以忽略不计:七个走过中国语文教育全程的普通人,坐到一起回忆语文课上那些让他们又爱又恨又不可回避的瞬间,回望中百味杂陈,而语文课竟也不知不觉间深深掺进了生命的体验……每位观众入场时,会得到一根铅笔、一张练习用的白纸,一册混搭了几十年时代元素的语文课本,两个小时模拟课堂的学习,轻而易举将你拉回时光深处。对于现代都市症候群,怀旧永远是最好的治愈系,在这堂洗尽铅华的语文课上,情感与信念也恢复了那种古老的亲和力。
通常的戏剧演出中,观众都处在情节之外,不能进行实际的参与,而《语文课》彻底扭转了他们“观看者”的席位,被誉为“一戏一格”的导演黄盈,把互动发挥到了极致,调度出一个普通观众都易于接受的怀旧语境,他称之为“冒险” ;这次冒险很成功,观众的反应和参与都天然地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几个演员将场内气氛调动热烈,全程没有冷点,观众变成了课堂里的“学生” ,练习坐姿、学习拼音、听写笔画、组词造句、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参加考试,背诵“弯弯的月亮”和“一只乌鸦口渴了” ……当我被要求换过惯常使用的右手而用左手哆哆嗦嗦写下“语文课”三个字时,那个手握铅笔想用力写好字的六岁孩子一下子就穿过时光隧道回来了。主动地、实际地、积极地参与背后,是精神与情感的参与,无需鼓掌、不必欢呼,舞台近在咫尺,演员触手可及,这不是一个发生在遥远地方的事件,而是实实在在落在观众精神体感上的投射与认同。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处处,薄薄一册语文课本在手,民国繁体字竖排课文与新版语文教材共栖一处,从一二三、人口手,到《小猫钓鱼》 《论语六则》 ,各种古文篇章,甚至还有《天龙八部》的章节,这样的编排本身就蕴含了更多课文以外的东西,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对应物。将一卷波澜壮阔的“中国往事”浓缩进一堂语文课,是黄盈对历史、文化、精神的一次纯粹自我的表达,也提醒我们放慢脚步,留一点耐心翻阅自己的心灵。
角度精巧,微言大义,这是对导演在艺术探索上的奖掖,而让我感念的,是这部剧用它的慷慨和开放承担起智力责任,让观众生发出思想。 《语文课》素朴而诚恳的表达手段让观众的参与更加充盈,这几乎是我观看经验中暌违已久的敦厚与体贴。话剧结尾,演员以《端午》为题给大家留了一道限时两分钟的作文题,我写道:“一张粽叶裹起/甘香绵密和清朗/当这些味道被工业流水线打包出售/粗糙了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