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研讨 >> 正文

专家研讨电影《兰辉》创作特色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02日10:0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何瑞涓

  英模题材电影何以更接地气——

  专家研讨电影《兰辉》创作特色

  2013年5月23日,在北川灾区重建中,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副县长兰辉在下乡检查道路交通和安全生产工作途中不慎坠崖因公殉职。他才48岁。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称赞兰辉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为了宣传兰辉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于是就有了电影《兰辉》 ,实景拍摄兰辉忘我投入灾后重建的真实事迹。2014年6月30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影协、中共四川绵阳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电影《兰辉》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夏潮、郭运德、李准、仲呈祥、康健民、丁振海、庞井君、邓光辉、周由强等和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部门责任人、电影《兰辉》片方代表以及专家学者近40人围绕本部电影进行了热烈研讨。这也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自成立以来第一次主办研讨会。

  当下关于英雄模范的电影并不少,谈到电影《兰辉》的艺术特色,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指出, 《兰辉》不是简单的英模人物的再现,不是简简单单地重复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而是在特定的地区一场大灾难之后对生命体的挖掘,对有情有义、大情大爱的形象的探索和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生的思考体验,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传承。它用生动的画面让老百姓看到了什么才是党的好干部的形象甚至党的形象,看到了人民所赞颂、所需要的形象在我们社会当中是存在的,给我们的中国梦一种信心。它是正能量,也为当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板。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郭运德看电影《兰辉》时几次潸然泪下。他表示,影视作品中对英模人物的重新塑造往往会有溢美的东西,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失去对作品中人物应有的敬畏。而《兰辉》紧扣主人公来自灾区第一线同时又是受灾者这样一个关节点,通过描述他履职过程中碰到的艰难和困惑来展示一个来源于群众,又代表基层领导干部的形象。他的所作所为书写了党在灾区重建过程中的正气歌,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实践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生动教材。这首正气歌不是慷慨激昂的,而是接地气的,质朴无华。 《兰辉》塑造了“憨官”形象,中国的进步之所以让世界惊讶,正因为有这些奋斗在一线的基层“憨官” ,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同时,感人、精彩的细节也成就了影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细节塑造了一个质朴无华、亲力亲为、永远不计劳苦、把自己和家庭置之度外的基层好干部,没有一句口号。此外,他认为主旋律影片不能单靠一个个事件来推动情节发展,还应多一点心灵的开掘。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认为, 《兰辉》是英模题材,但是对人物的把握是平实的,这里看不到英雄的豪言壮语。在二度创作中,导演、主演刘之冰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把兰辉看作兄弟,因而他首先把人物形象定位在好兄弟上,同时他也是广大干部中朴实无华的一员,他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春雨润物无声的。评论家李准表示, 《兰辉》远远超越了好人好事,是站在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艺术化地再现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兰辉做所有事情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将为人民服务化作了本能,始终站在人民群众当中。另外,在兰辉身上凸显了当代人文关怀色彩,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安死重生的生死观,鼓励对现世负起责任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 《兰辉》为当今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它再次以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电影在市场条件下当然具有商品属性,但千万不要忘记它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不能把电影只看作是一种商品,而应把精神效益放在第一位。正是兰辉这样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的实践孕育了这部电影,兰辉的艺术形象又会在将来反作用于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实践,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也是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辩证。同时,这部电影注重了中国电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是中国电影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花。

  《兰辉》电影6月在四川发行,并纳入了当地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看片目,四川省绵阳市委副书记吴群刚说,它改变了老百姓对主旋律影片的印象,被称为“最接地气的主旋律影片”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