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家库 >> 相关文章 >> 正文

赵瑜长篇摄影报告文学《野人山淘金记》研讨会纪要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03日15: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时间:2014年6月29日,北京

  主办单位:作家出版社

  主持人: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黄宾堂,介绍来宾。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

  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杨晓升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建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

  中国摄影报原总编辑何志云

  中国作家杂志社原副主编萧立军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李朝全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吴砚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

  《中国作家》杂志社评论主管朱竞

  陕西人民出版社北京策划中心主任李向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赵瑜,是我们这部新书的作者。

  还有不少媒体界的朋友们。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

  主持人黄宾堂:这次研讨会不仅有文学界的专家,还有摄影界的专家,这都因了赵瑜这部新书,我们定义为长篇摄影报告文学。赵瑜在形成文本过程中,实际上有三重创作:文字创作,摄影创作,还有图文融合的创作。本书文字只有八万字,摄影作品则达八百余幅,摄影作品是这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于文字的“插图”,图和文齐头并进,图能说明的地方,文字隐去,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结构,文字部分的创作基本是单线条叙述,如果搞纵横交错的结构,图说部分就不好融合了。所以摄影作品的取舍,包括最终放在什么位置,与文字如何契合,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部分的创作甚至花费了赵瑜两个月的心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摄影报告文学,有着探索和创新意义。希望能听到大家的高见。下面请建明主席发言。

  何建明:非常高兴参加赵瑜作品研讨会,看到赵瑜不断涌现新作品,我只想说一个字:好,就是好。赵瑜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立的新想法,这对于一个作家非常重要。进入现场亲身参与,值得我们大力研讨。报告文学的文体从起源到现在,可谓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是一个重要的表达形式。赵瑜比我们强,写得好,又会摄影,是两项全能,他的摄影不比报告文学差。一般人很少注意到的场景、环境、事件,赵瑜捕捉到了,能够留下来,这就更有意义,赵瑜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

  许多纪录片受欢迎,跟他们在影像上下了功夫有关。我们学会也曾想与纪录片人联手做事。当今世界以影像为主导阅读环境,现在是手机阅读,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大部分读者以这样的方式获取信息。如果报告文学拘泥于传统创作方式,肯定有它弱势的地方。但如果有了摄影,效果肯定不一样。甚至在这本书的最后,加上一个十五分钟的纪录片光盘!一部《野人山淘金记》,野人山到底什么样,淘金方式又是什么样,文字表达是一方面,赵瑜的文字功夫不用说了,是非常精彩的表达。摄影表达又给我们更为强烈的震撼。我看了这本书,有些摄影作品非常罕见,非常珍贵,本身就有独立价值。淘金本身具有神秘感,用影像表达更切近人心。这本书总共七八万字,文字加照片,整体读下来,非常舒服。读文字看照片,一目了然,甚至有时不看文字,看看照片就能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本书为报告文学的方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想这是作品在当前阅读体系下的价值所在。

  从开放角度看,哪一种文体都值得探索。我们如果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以合理摆布,让技术为我们服务,以新的方式完美呈现,从而使得作品更加好看,就非常好。手机和网络阅读火爆,文学文体面临挑战。

  长篇小说每年的总量,官方统计为四五千部,而纪实作品至少有十万部,光正式出版的传记就有两三千部,个人回忆录式就更多了。好多写实作品往这里靠,形式五花八门,但是,报告文学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网络对出版社冲击也非常大。

  报告文学处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写作者的创新探索极其可贵,需要我们作家更加用心地去思考,去尝试。赵瑜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值得研讨。纵观赵瑜多年的创作,他有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耐心,精心打磨每一部作品。很多作家出手快,但在品质上可能值得怀疑。在这个层面上说,《野人山淘金记》的淘金,不是简单的淘金,而是淘我们自己的金。作家出版社在这本书上下了很大功夫,可以考虑多出几本,形成系列,做成一个品牌。

  祝贺赵瑜,感谢作家出版社。

  阎晶明:我跟老赵是老朋友,老同事。我对赵瑜的创作一直有个看法,他虽然是位山西作家,但他的视野非常开阔。同时有自己的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地,他的根据地就是山西,是晋东南。这对一个作家非常重要。他以前写奥运会,写中国体育,也能跟少年时代的自行车训练、游泳经历联系到一起,甚至写湖北的革命百里洲,写宜万铁路,也能从自己的生活底蕴出发,进入事件和故事。这种叙事是他一贯的特色,可读性强,亲切,对报告文学创作来说,这不单是个写作习惯问题,更是一种写作姿态,一种写作风格,一种写作策略。

  《野人山淘金记》把战场铺排到了缅甸,但他同样有自己的出发点,还是太原、长治,所有的人都是跟作家自己有关联。采访对象多是作家少年时代的玩伴,从而很快进入现场,近距离地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作品给读者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视角。如果只是个采风队员,简单地呆上十天半月。或只是记者式的采访,那么在阅读的踏实感、可信度方面,就会打很多折扣。这些因素非常重要,作家既是参与者,旁观者,也是记录者,所有东西都是本真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赵瑜是一个有着自己根据地的作家。希望专家们注意这一点。

  赵瑜的创作不管题材领域多么大,一上来就是叙事,永远在叙事中讲故事,把读者很快带入叙事状态中。《强国梦》《兵败汉城》等等,即使写国家战略,作家都是有根有据,从能够把握的地方进入,叙述故事, 这是赵瑜创作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他不急于在作品中讲道理,或者显示把控全局的能力,而是通过故事本身逐步展示,给人一种亲切感, 逐步呈现一个新奇的世界,《野人山淘金记》也有这个特点, 每次都这样。关于缅甸野人山,关于淘金,换作是我,不先来个20页的交待,就生怕读者弄不清楚,但赵瑜上来就写出发,写带了多少白面多少斤醋,带了多少汾酒,让我们自然而然进入了野人山。这是作家在叙事技巧上的自信, 他有自己的风格, 一下子就与同类作家分辨出来了。他不单跟别人不一样,跟自己曾经的创作也不一样, 这部书依靠平实叙述吸引人, 去掉了以往作品中的理论思考。赵瑜每部作品都在谋求改变,我们能明显看到他改变的努力。这种叙事上的探索精神非常可贵。

  摄影报告文学要立体化也有难度。比如一个官员出本诗集,加一点照片,比如单页是诗歌,双页是摄影,也可以声称是摄影诗歌集,但摄影是多余的,而在赵瑜这本书里,摄影是必需的,是有效的。设想一下,只是七八万字的文字,没有照片,就抽空了很多东西,关于野人山的风光甚至民俗就缺失了,而有了照片,这一切都得到了清晰的呈现。这本书在文字与摄影的结合上,是巧妙严密的。

  通过三十年的创作,赵瑜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对于我们整个报告文学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

  吴砚华:几个月前, 听赵瑜说要编这样一部书,觉得是一项浩大而又艰难的工程,没想到很快见到成书了。参加这次会,我们也很积极。我们摄影界很多人只会拍,不会写,赵瑜既能拍又能写,他以摄影的方式结合文学创作来做这样一部作品, 让我们都很兴奋。这在我们摄影界也是很期待的一件事。怎样能把这种结合,让摄影界更多地借鉴一下,是我最近琢磨的一件事。

  赵瑜讲故事的能力没得说,什么是好的文字? 就我个人而言,从第一个字,能一口气读到结束,就是最好的文字。赵瑜写作的实践形式,书里也说了,叫“一竿子插到底”,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到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经历那么长时间,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他如此卖命的写作方法,在整个中国也为数不多。

  我站在摄影角度来谈这部书。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一个艺术行当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都会在某一方面越钻越深,可能无暇顾及其他门类的创作。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国家地理》,让全世界为之着迷,纪实报道摄影风行一时,受到读者追捧,但这种形式是和传播技术手段紧密相关, 因为他们拍摄出来的影像,摄影记者去的地方,都是人迹罕至,常人难以到达。纪实摄影满足了常人对未知领域未知事件的好奇心。中国的八九十年代,纪实摄影也非常热闹,摄影家把镜头转向真人故事,与原来的宣传大不一样,也是迎来了一个高潮。今天, 随着技术的发展,纪实报道摄影末落了。数码摄影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我们个体经济能力的提高,全民摄影者可以无处不往。那些曾经人迹罕至, 让人感到好奇的地方,产生照片非常多,反而变得不新鲜了。我们看南极北极的照片多了,对于身边的关注反而更少了。

  回到赵瑜的题材选择上,他选择了一个太难得的题材,野人山淘金, 选得非常好,人类行走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在野人山这块领域,仍然充满了神秘,充满了危险危机,也充满了吸引力。赵瑜的选择堪称眼光独到。在摄影界,有几个人选择的题材也很成功,大家可能有所耳闻,一个靠拍妓女而知名的赵铁林,也是能拍又能写。他混进小姐圈,展现了她们的情感和生活,作为社会学文本轰动一时;还有一位鲁广, 是自由摄影师,典型的拼命三郎,我们听他说起其中诸多故事,完全可能形成精彩的文学作品。可惜他只有摄影作品,缺乏精到的文字。又比如黑明,他做过老知青图文书,用最简单的摄影关注人,不在于讲丰富的故事,而是靠画面打动人心,直抵人的精神深处。这是一些先例;就这部《野人山淘金记》而言,赵瑜的文学创作功底,他的摄影功底,可能跟他做过很长时间的纪录片导演有关,无论是讲故事,还是拍照片,都能驾驭游刃有余。两种表达方式都很老到,对他个人而言,也许不是什么创新,而是他能力的重新展示。

  这部书从视觉上讲,重新考虑了三方面层次。一是视觉的逻辑性。用影像讲述故事,要有自己的逻辑。首先交待大环境,关系的递进式。二是视觉的信息承载。每一张图片的信息都要相对明确,照片放在什么位置,不是插图,而是传达具体的信息。这部书里有的作品重复了,在信息传递上不够精确。三是视觉的审美。这种审美要求,在这部书里有非常精到的呈现。但在呈现的方式上,有的比较弱, 还可以做得更好。我说过,要是我能把所有的照片重新编辑一下,去掉信息不准确的,重复的,把逻辑性强化一下,把审美强化一下,可能会更加打动人心。

  总体而言,产生了这样一部书,在传播领域是非常好的尝试。

  无论是摄影,还是文学,最终都归结为精神上的产品。怎么考量这种精神产品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标准:一是主题的力度,是否让大家心所向往。二是足够强的故事力度。三是表达的力度。四是思想的力度。这几种考量在这部书里体现得特别有深度,它可能是关乎历史的,关乎人性的,关乎自然,关乎民族,甚至是关乎人类的思考,这就让作品有了力量。五是传播的力度。现在行业的隔膜已经在打破。我想做好这五点,就能把最好的精神产品呈现给受众。

  李炳银:《野人山淘金记》首先是题材的独特性,一眼便知。这种独特性不是每个作家都能捕捉得到,也不是每一个作家能够承担得了的。赵瑜的优势和特点非常明显。看似不经意的表述, 散片式的扫描,对一群特殊群体的描述非常吸引人。作品中对人的欲望,对人的情感,对人的复杂的关系的表现,都非常独特。作家不到那种环境,不到那种生活的场景中去,是体会不到的。赵瑜作品细致入微,非常真实,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了。在人性的深度挖掘上,这本书提供了很深刻的参照。

  赵瑜是个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他每次完成一个题材,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叙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独特表达,而不是轻率的处理。《强国梦》《寻找巴金的黛莉》《王家岭的诉说》《火车头震荡》都不一样。打破写作的惯性看起来容易,其实需要作家有强大的思考能力。很多作家忽略了这一点,不管是什么题材,都用一种办法,结果显示不出特点来。图文并茂的《野人山淘金记》,又是文字与摄影自然融合,很有特色。我们也看到过普利策奖的经典摄影作品,能看到摄影记者深入第一线的努力。刚才砚华女士说,好多记者在摄影方面突出,具体到文字就差一点,而《野人山淘金记》的文字和摄影都有冲击力。在这里摄影不是简单的图片插入。作品在《北京文学》首发时,我就震撼了一次, 看到图文本的新书,冲击力效果更明显了。称之为摄影报告文学当之无愧。

  赵瑜的这次创作,也给中国报告文学提出了新的期待。过去,报告文学吸收了新闻的许多东西,从而使得这个门类在思想深度上, 在展开社会生活的广度上,有所突破。这些年,因为互联网、因为影像的冲击,报告文学出现了危机,影片直接侵入到你的眼前了,报告文学还有多少前途?光靠文字,怎么和生动影像竞争?赵瑜提供了一个榜样,报告文学同样可以吸收摄影样式为我所用。《野人山淘金记》给报告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赵瑜给作家的创作姿态做出了榜样。有的报告文学过分看重社会矛盾,过分要求关注重大问题,走了极端,好像报告文学纯属政治话题,把社会问题推到了极致,一味强调,也就把道路弄得太狭窄了。这不是报告文学的全部。报告文学可以从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介入社会生活,写出人的生存状态。《野人山淘金记》没有很大的新闻政治性,没有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却是和人性相通的,比如说写到文虎要送给赵瑜一个金饼时,赵瑜说他心底也有了几分贪欲。细节把人性的隐秘部分写出来了。很多人声称自己不爱钱不爱权,但真要把那么多钱那么大的权力摆在面前时,你怎么办?他写了很多关乎人性的细节,能触到人的心灵深处。这些人受那样大的罪,还要冒险在那干,既展示了人的欲望,也体现了人不服输的性格。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算计,也有深层次的展示。我们既看出了人的勇猛精神,又看到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为了淘金,人类对环境破坏得一塌糊涂,作品有所批判,又不是非常直露,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这部作品从思想上,从人性上,包含丰富。虽是七八万字的篇幅,但力量强大,表现恢宏,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突然走进到一个灿烂复杂的生猛世界。

  作品与很多摄影画册完全不一样,与图像历史也不一样。不是简单的摄影作品汇集。文字生动,照片鲜活,可读性强,可圈可点。这种创作必将是一个趋势。若出版社多搞几本,形成一个系列,可能影响更大。但找到既能拍又能写的作家,恐怕也有难度。这部书在市场上应该会有可观的成绩。

  梁鸿鹰:赵瑜这部作品, 是报告文学,也是行动文学,胆识文学,冒险文学,异域文学,最主要的还是男子汉文学。赵瑜的存在,使我们的报告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象,《野人山淘金记》为报告文学创作打开了新的领域。可以从几个方面认识:

  一是他善于写小人物。写了一些进过监狱的人,家庭不幸的人,不在社会主流关注之中的一群人。《寻找巴金的黛莉》,找着找着,找到最后,发现一个历史中的真实存在已经被人遗忘了,他对这样的人抱有非常大的善意,认为人的存在总有其值得关注之处。人人都是一个小世界,每个人都有值得大力书写的地方。作家的良知、眼光,决定了关注的对象,这一点很了不起。当前,报告文学存在的问题是,领导说某人是典型,要宣传,作家就去写这些。而赵瑜相信自己的眼光,选取他值得关注的人物。这是优秀报告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选材独到,从普通人身上发见人性的幽微之处,最终呈现的文本也就具有了引人入胜的可能。

  二是读赵瑜的报告文学总能读到清晰的人物形象,读着读着,很多形象呼之欲出。《寻找巴金的黛莉》中卖给他几封信的那个古董商,《火车头震荡》中有个每天写日记的人,到现在我记得非常清楚。这部《野人山淘金记》, 狗狗、文虎的性格都非常鲜明,在严酷环境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被作家挖掘出来了。赵瑜捕捉人性中非常普遍的东西,比如写男人们谈论性,谈论女人,写人在利益面前的搏斗,也捕捉到了常人关注不到的细节,都非常精炼,写出了人的多面性。这部书语言简洁,对社会的开掘却很深。

  三是对自我的反思,什么文明什么不文明,书中都有所涉及。反映了一个作家的良知,赵瑜一竿子插到底,靠自己的能力深入到蛮荒之地,这个历险过程,非常动人,有吸引力。临别时跟妻子告别,用了袁妻与袁氏两个称呼,都让人莞尔。相较而言,很多作家没有很好的珍视自己,但在这部书里,很多美好的遭遇,赵瑜都和我们分享了。

  四是作品经常从现场到历史。那些对历史的追溯,人和疾病的斗争,使得作品饱满,不单是线性的叙述。

  五是图文并茂,我对摄影没有研究,但从阅读上来说,读到老王时,就看到了老王的照片,能够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印象。从摄影逻辑和文字逻辑上怎么弄,我还没有想好,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值得深入探讨。

  六是这部书在结构上看, 是一个线性结构,170段有长有短,都是手记而不是日记,作家处理得非常巧妙。每个小的标题都反映了作家的思考。

  七是本书语言,很有新意。不少报告文学语言是新闻报道式的,或是脱胎于新闻通稿的公共语言,而且还有一种翻译语言。但赵瑜作品不一样,有他自己的风格,吸收了北方汉语包括民间文学的优点。一句话好像没说完,但他突然打住了,留下无穷回味空间, 有些词句也很有意思。

  如何处理应邀写作与主动写作,是报告文学面临的一大问题。即是应邀写作,也能看出高下,赵瑜写《火车头震荡》,写出了一部中国铁路简史, 超越了简单的应命写作,最终突破了框架和束缚,走出了自己的路。这种文体的探索,对我们的报告文学创作非常有启发意义。

  陈晓明:每次读赵瑜作品都非常激动。他的《寻找巴金的黛莉》还有《牺牲者》,给当代中国留下了一段历史记录,留下了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对时代的理解、思考和把握。他尽到了一个作家书写的责任。从理论上概括,赵瑜的非虚构写作建构了一个震惊美学。而赵瑜的非虚构创作量这么大,我还是想把他的作品放到世界文学的框架去理解他。报告文学在国外统称为非虚构写作。美国五六十年代曾风行一时, 后来被旅游文学之类取代。非虚构没有成为主流,这是因为他们的新闻非常自由,最终导致非虚构没了立足之地。但在中国,非虚构文学却是久盛不衰, 在整个世界文学创作中可能是非常独特、不能低估的,这跟我们的宣传和新闻不自由有很大关系。中国非虚构在全世界独树一帜。我读赵瑜作品,他提供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震惊美学。

  这种震惊美学,跟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某种震惊描述相通。本雅明认为现代历史处于颓败之中,在这种颓败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现代技术进步,熟视无睹,而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只有在这种震惊之中,才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现代性的美。现在的很多报告文学, 多为受命文学,或为获奖,或为宣传,投机心理相当强,这样的写作意义在哪里?他们的写作技术,并不比赵瑜差,但是读赵瑜作品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区别就在于这种震惊上。像《寻找巴金的黛莉》,对汉语文学有着特别贡献。我震惊的不是一个少女和巴金写了几封信,而是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他把整个大家族的颓败,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只有在对平凡事物的惊讶之中,我们才可能看到真正的震惊美学, 感到一个新奇的存在。在美学方面能够给人以震惊,是赵瑜作品打动我的地方, 也可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这些作品写出了伟大农业文明最后的衰败,最后几个大家族的衰败,曾经辉煌的家族化为瓦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那些在房梁上发现的信,那些细节的描绘,也是让我震惊的时刻,跟波德莱尔在大街上看到的贵妇人的惊鸿一瞥,是相通的。

  回到《野人山淘金记》,也给我一种强烈的震惊。他书写了原始的生命意志与金钱欲望。对原始积累时期欲望的描写,非常生动。中国现在可能跨过了这段原始积累时期,九十年代有过写原始欲望的现象,很快又被新的东西覆盖了。淘金是所有进入现代时期,财富原始积累最初最基本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起源,与黄金作为一个计量单位关系非常紧密。美国的淘金记,就是一个现代文明新大陆诞生的神话起源。中国描写淘金故事不够充分, 可能跟中国不是盛产黄金的国度有关。但这二十年的金矿采掘业发达,还有黄金上市公司,山东有黄金老板进入到福布斯,但作家要进入这一块,需要足够的冒险、吃苦精神。赵瑜以少有的勇气去面对最困难境地。包括过去写体育,他把人民最关心的东西写出来了。他啃的都是最难吃的骨头。他这部关于淘金的作品,又一次给中国留下了历史的记录。

  三十年代, 包括沙汀在内的底层文学书写,也涉及过淘金,但他们或是左翼,立场有别,都是漫画式的书写,一说到资本家就是为富不仁,一说到工人都是受苦受难,先入为主地把一批冒险家用道德审视,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中国历史上,这批人最先富起来,他们是领头人,是地方能人, 而我们对原始积累时期的书写并不充分, 这些人的故事一直被遮蔽。怎样去写这些人的故事?就要考究作家的能力了。《野人山淘金记》非常真实,有原始的恶,主人公大都进过监狱,赵瑜的立足点不是人的好坏,而是写出了原始积累时期能人的形象。老霍、文虎、狗狗,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资本的运作, 不能单纯说成凶残罪恶,黑格尔说恶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作品写出了原始欲望与生命意志的纠葛,

  把黑道白道尽量呈现,堪称丰富。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作家并没有很好的关注他们,呈现他们。他们是扁平化的,是概念化的。而在《野人山淘金记》里,这些人物非常生动,赵瑜写出了原始积累时期一个个领头人的形象。为了活下来,这些人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性力量。赵瑜写出了一类人的存在, 金钱欲望有其贪婪凶狠的一面,狗狗开枪把人打死,花几万块钱把事儿摆平,可以说凶残,但这些地盘又是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打下来的。当然,赵瑜的价值判断非常明晰,对杀人给出了批评。作品的丰富性在于写出了恶产生的环境,把人放到具体环境中审视,写出了人在恶的环境中的生存之艰,这是高明之处。不能简单地批判,不能简单归纳,历史的正义价值观,在特殊情形下变得非常复杂。

  赵瑜的写作都有极端的情境,无论是《兵败汉城》,《牺牲者》,还有《野人山淘金记》,这种情境都是我们平时看不到的。野人山,简直就是一条生死之路。有关单位应该给赵瑜设立特别奖。他的多部作品,冒着生命危险去结构,这样的作家令人敬佩,这样的创作,是对文字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二是纪实笔法的亲历性。赵瑜能与书中的人物处成兄弟。这种直接性,是身体是生活,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或说是抗日战争扛过枪, 解放战争渡过江,改革开放下过乡等等,这里涉及到一种男人的友谊,是关于兄弟的学问。德里达写过一本《友爱政治学》,在赵瑜作品中可以看到,与黑帮处成兄弟,他们大方地送他金饼。这是一种兄弟情谊的象征。

  三是新的文体。全书摄影作品和文字一起,构成了作家的理解。他拍下很多珍贵的作品。比如缅甸营长、模范囚徒、老吴文虎,这些人非常独特,不是一般人能见到的,是非同寻常之辈。当过度赞扬写作群众性人民性时,我们对特别的人、非同寻常的人, 就愈加渴望。赵瑜说出了他们的故事,又有摄影为证,这就更加真实。他们是真正的历史,作品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力。

  葛笑政:我当初有疑问,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中国这么大一个社会,赵瑜为什么要去野人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赵瑜为什么要扬短避长, 转换他最具优势的文字叙述,又弄上了摄影?读完全书,理解了一点儿。开场的第一张照片我就很喜欢。我喜欢这些抓拍的照片,我能感觉到主人公的神情,感觉到光。这种文体结构很有意思,他不是用他最擅长的文字大量去写,而是用了大量照片, 值得好好琢磨。

  我一直在想, 文学的假定是什么?赵瑜作品给了我答案,我在其中找到了对善的假定。这部书三教九流都有,国民党逃兵的后代,黑帮,国内逃犯,文革前后到缅甸支援的红卫兵,赵瑜都关注到了。他看出了人的生存困境。

  《野人山淘金记》在形式上创新,又回答了我的某些困惑,可以肯定,赵瑜兄还会出更好的作品。

  何志云:以前看完《寻找巴金的黛莉》我很兴奋,读了《野人山淘金记》我更是震撼。从《寻找巴金的黛莉》中,我知道民国的精神是怎样毁灭的,那里有一个大时代和一段绵延历史的终结。两部书篇幅都不长,事情也不大,但赵瑜顺藤摸瓜进去,却出来了那么大两部作品。好的小说家在于想象力,好的报告文学作家的想象力, 在于对生活的广阔扫描和深度开掘。要达到这一点,报告文学作家的应该具备几种素养:一是眼界,没有开阔的眼界,沉浸在一己悲欢离合之中,不可能处理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二是情怀,赵瑜能写出题材的亲历感,唯有这样的情怀,才能与对象感同身受,才有趣才好玩,否则就成了枯燥乏味的材料;三是学养,写出生动的人,让人看到这里会心一笑。他的观察能力非常强;四是文字,一批中青年作家已经不讲究文字了,没有味道了,而赵瑜的文字干净生动,读起来非常过瘾,这可能与赵瑜生活在山西有关,山西跟古汉语的联系仍很紧密。有了这四点,赵瑜就把寻常的人和事,写得非常精彩。

  关于图文。《野人山淘金记》是报告文学表现社会生活手段的拓展,是对艺术反映生活综合手段的有益尝试。两个角度有联系也有区别。摄影报告文学,着重在文学,如果是文学摄影报告,又有另外的解读。摄影界这方面已经有所拓展。陈小波领衔搞一套内蒙画册,我们尽量引入文字,要求摄影界朋友阅读《世界征服者史》、《成吉思汗画传》,同时又让搞文字的人多看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像,我们试着打通两者之间。在影像里引入文字,是摄影界的近期努力, 而在文学界,赵瑜开了一个好头。文字不是图像的注释,图像也不是文字的简单图解, 这就对美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真让小波、砚华等摄影界专家重新编排一下, 可能会产生更有趣的对照,这本书会更好。要有两种眼光,两种手段,两套家伙事儿。

  《野人山淘金记》的主人公,与赵瑜是朋友是乡党,作家有话也许没有说透,这些人在山西,肯定是官商勾结的失败者,相信他们在山西的故事也同样惊心动魄。

  今天的会,文学和摄影两班人一起开,两边专家的不同眼光和经验,更值得研讨,《野人山淘金记》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标本。而新的艺术样式到底是什么模样,需要我们想象, 值得去做。我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古代文人,琴棋书画洋洋精通,而今,在专业分工越来越僵化前提下,也出现了一种苗头,比如何立伟的画,有作家观察生活的思考,比如老树的画,而赵瑜在玩摄影,谁知道哪一天,赵瑜会不会画画,哪一天会不会还拍成片子,还附一个光盘,还自己作曲?如果那样就更有意思了。

  张  陵:我去过野人山,我寻找的是革命风暴历史的碎片,主题不一样,赵瑜找的是生活, 写了大量我们没有关注到的生活,底层人真是过得非常惨。《野人山淘金记》通过这么几个人,写出了当今社会背后的真实。那个地方黄金并不很多,主要生产毒品和翡翠,而这几个人却不贩毒,也不弄翡翠,反而是淘金,从他们的生活中,能够看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活得仍然不尽人意。社会生活还不像我们知识分子想象的那样发达,这部书揭示了底层生活的真实模样,赵瑜挖掘了一个小孔,小中见大,剖析整个社会。

  这本书是我们出的,不好多说, 主要听取大家的意见。

  杨晓升:赵瑜是个性鲜明,充满定力,富于创造力的作家。他每一部报告文学都给文坛留下了风景。一是他的独特性。题材的独特,眼光的独特。有没有独特性,首先能分出作家的高下。赵瑜的智慧和眼光,对生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有些作家作品很多,但因为不独特,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

  二是他的亲历性。多数作家都是靠后期采访,但缺乏亲历,也就缺失了精彩。比如《野人山淘金记》, 作家靠道听途说则不能完成,赵瑜以亲身经历证实了兄弟们的话,一竿子插到底,从而展示了更精彩的生活。

  三是故事性。在赵瑜多部作品里,可以看出小说家讲故事的生动能力,还有民间文化的气息,使得作品具有强烈感染力。《野人山淘金记》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胃口吊得很足。一个又一个情节的铺开,不断深入,在故事和情节中,探讨了赴缅淘金者的生存现状,表现了人物的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使整个故事呈现出独特风格。

  四是思辨性。思辨性可能更多地出现在赵瑜《强国梦》《兵败汉城》等作品中,《野人山淘金记》尽管以讲故事为主,但最终对恶的思考,非常有力量,也让读者难以平静。

  赵瑜兄最初把作品给我,《北京文学》容量有限,不好全文刊发,征得赵瑜兄同意,浓缩成四万字首发,这里感谢赵瑜兄的配合。发出来反响挺不错,《北京日报》摘了一整版,山西《太行晚报》也连载了。

  李建军:《野人山淘金记》图文并茂,读起来很轻松。体现了赵瑜一贯的写作风格。他发现了特殊的人群,这些人非常有个性,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问题和危机。书中人物写得很鲜活,很多人物着墨不多,作家并没有过多煽情,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姐给淘金者提供柴油,最悲摧的是,她三千多万的财产被亲人卷走,仍然很坚强,读来给人非常辛酸的感觉,我读后心里沉甸甸的。这样的地方很多。里面的老霍说,他要办世界第一流的红灯区,分批把五十六个民族和全世界顶尖姑娘都弄来,生了孩子也不要紧,要办世界一流的幼儿园,还要养到十八岁,这种异想天开,很见人物个性,一下子就写出了冒险家的思维方式。那种瑰丽的想象,那种“要整顿边境经济秩序”之类的乌托邦设想,其中也许有作家的再创造? 但作家的判断有冷静和理智思考在里头。《野人山淘金记》处处能见到赵瑜强大的叙事才华,通过细微之处,展现了报告文学的魅力。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司马迁,太史公对人们追求财富的正常需求有他合理的辩护。胡适写过一篇文章,说司马迁曾为商人辩护,而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重农抑商,对商人道德的错误想象和消极评价根深蒂固。赵瑜试图对这类人群加以重新审视和理解。司马迁说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取一种理解态度,而不是极端地抹黑他们。从《野人山淘金记》书写的对象,能看出赵瑜有着很宽容的道德判断。

  我还想讲一个问题:这部书号称长篇摄影报告文学。我一直对这种可视文化和印刷文化的冲突,抱有忧心忡忡的态度,文学就是要用文字来呈现。用摄影作品,可能是以己之短应彼之所长,最终呈现出来的文本反而削弱了文字本身的魅力。需要警惕。大量摄影作品的插入,严重影响了赵瑜一贯气势浩大的思辨能力,使整部书稿呈现一种碎片化的断裂性。不如《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包括《寻找巴金的黛莉》那样的磅礴气势。或许, 《野人山淘金记》可以看作赵瑜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具体成效还得交给时间检验。

  赵瑜应该克服过于好奇的毛病。爱奇是人类的天性,但要控制在普遍理性常识、普世价值观的范畴之内。因为过于好奇,使得赵瑜对人物的描写呈现出某种混乱。252页说“我的祖国,正处在多种社会因素长期并存的冲突之中,呈现着一个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共同生长的现实世界,这是历史的必然”。我对历史决定论深恶痛绝。我认为人的伟大之处, 在于主观能性,在于拒绝这种历史必然性。又比如黑格尔说,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杠杆。这句话给整个历史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对照我们古老的哲学传统,推动社会进步的不是恶,而是善。这种道德理性,我们应该自觉地批判他, 尽管这句话恩格斯给予了肯定,但我认为恶本身应该给以批判。恶只能给人带来灾难。作家应该建同黑格尔这种冷血哲学家不同的思想价值体系,托尔斯泰、歌德、司马迁,肯定不会赞成恶是社会动力的观点。黑格尔的学说在二十世纪后半期, 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和质疑。他的论调,不应是一个成熟作家赞同的观点。

  赵瑜的文字当然是很好的,但大作家的范儿就是不屑于查查词典,百密一疏,有些词值得商榷。比如“兀自”,比如“臧讥”,都用得不一定对,后者我在词典上查不出来。

  《野人山淘金记》是一部高质量的书,原谅我好吹毛求疵。

  陈小波:1998年,我从香港住了三年回到北京,在报摊上看到萧立军老师编的《中国作家》,里面有《马家军调查》,当时买了很多本送给朋友。在书里不仅看到了中国体育,也看到了我少年时代体校生活的痕迹,关键是文字好,我们这些1982、1983年中文系的人,非常享受的文字。从此, 我可能是中国摄影界读赵瑜作品最多的人。当年我们追捧各种文学杂志,到了现在,我只读赵瑜,只读我的导师高尔泰的文本,前年我也读了齐邦媛,因为他们写的确实是一种震惊美学。我记得在香港时,一个瑞典朋友读到谌容的《虹》,打动了他,他说要来中国,要写那样的人家。他说为什么中国小说家写土改,那么大的事件,都是一笔带过、大而化之?为什么在你们作品里看不到更细致的描述?在北欧人的概念中,我们经历的一桩事, 可能是很多北欧人一辈子都经历不到的。

  我们用老照片研究中国历史,本应开一个小口,挖一个深井,但更多的情景是,挖开很多口子,很浅就结束了。

  赵瑜每一次写作都是扑上去,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学识, 努力去写。他在社会上获得的常识性东西, 要比我们多。他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文字去表述?现在很多人是写作机器,作品没法儿看,看了第一句,不想看第二句。赵瑜的写作,我从头看到尾,没有让我失望。

  《野人山淘金记》也非常抓人。越来越多的学者想做视觉文本,但不一定能够做好。手头一位摄影家,他有二三百张关于缅甸童军的摄影,但我编不成一部作品,因为没有文字。编画册又太简单了。中国有一亿人拿相机,多数作品都是风花雪月,没有什么传播意义, 主要跟学养有关。我们想把《野人山淘金记》重新编辑一下,比如把雷同照片删减掉, 可能会有另一种价值。。这不是摄影原作的问题,是编排认识问题。把这部作品重新编辑,就是摄影方面最好的教材。

  我同意陈晓明先生的说法,中国文学界应该给赵瑜一个特别贡献奖,他对报告文学事业的贡献太多,给了我们多重享受, 不知赵瑜下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赵 勇:我用两句话概括阅读《野人山淘金记》的感受:有图有真相,  一竿子插到底。

  各位谈到了图与文的关系。上世纪三十年代, 本雅明就曾经引用别人的话并稍作解释:将来的文盲不是不会书写的人, 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一位摄影家不会解释自己的作品,就是文盲。对摄影的描绘将变成摄影极重要的部分。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摄影文学,他已经开始思考图像与文字的关系。赵瑜这部摄影报告文学,我个人认为还是以文为主。赵瑜有多年报告文学实践,创作已臻成熟。我注意到,他讲述故事描绘人物,以及做些思考,都非常节制,不像更早以前议论文字那么多。这部没有太多故事情节的《野人山淘金记》,写出了多重意思,呈现了文字文本的魅力, 摄影在这里的作用多是证据。想起一句网络流行语:上图,有图有真相!这句流行语的背后,表现了视觉文化时代,人们对文字的不信任,说明人们对真相对信息的追求,

  呈现更高要求。意味着报告文学尽管妙笔生花,放言无忌,却还需要另外一种功能,即用摄影作品把事实呈现出来。纪实写作应有更多探索, 赵瑜的图文创作具有某种示范性, 不失为一条新路,作家不光要有笔,还要两台照相机,像赵瑜那样,一长一短。

  再说一竿子插到底。赵瑜的采访功夫,堪称上天入地。也许, 赵瑜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是一个另类。赵瑜常常把稀奇古怪的题材弄到手,并写出来。一竿子插到底, 这句话背后另有深意:在当今一切浅表化的时代,报告文学要想羸得尊重,不仅要吃大苦耐大劳,而且要像战地记者一样不怕死。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赵瑜正像卡帕那样,靠得如此之近,写出了图文并茂的《野人山淘金记》,值得信任,对我构成很强烈的吸引力。

  报告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行走的艺术,一种行动的艺术,零距离的艺术。作家的问题意识在行走中被触动被唤醒。赵瑜在行走之中,最终把问题搞清楚了。明白了淘金者的冒险与疯魔,也就明白了时代的种种症候,我们虽然没有去中缅边境淘金,但时代已经把我们打造成了形形色色的淘金客,我们与老霍等人相比,也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而已, 请谅解我的一点感受。

  萧立军:读赵瑜作品多年,就两个字:过瘾。从八十年代以来,无论是中篇还是长篇,都非常过瘾。我注意到,近来几年,赵瑜创作风格有了变化,叙述越来越趋于平实。《马家军调查》还在煞费苦心,天鼎地鼎人鼎, 但最近多部作品都极为平实,读起来却同样解恨,描述减少却非常到位。《野人山淘金记》短短七八万字,包括的信息量极多,延伸出缅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来。赵瑜最初说要编一本有字有影的书,我曾特别担心,2011年我编《震中在人心》就是一例,鸣生也是按摄影报告文学做,但书里的照片未能构成一个系统,叙述不了一个内在的逻辑故事。最终看了赵瑜的成书,松了一口气,  这些照片自成系统,自有逻辑,传达了更多的信息。文字还是一个独立系统。本书编排也许在专业摄影看来仍不满意,但我很喜欢。我认为这部作品在图文方面是一个成功的结合。

  朱 竞:说几句煽情的话。在赵瑜赴缅走后的两个多月里,大家都很担心。他有那么多大作,还要冒险去写这样一本书,要干吗啊? 赵瑜就是要拓展报告文学之路。到他回来,看到他腿烂了,浑身是伤,大家坐在一起喝酒都流泪了。一个作家走了两个月,带回来几千副照片,给我们讲每幅图是怎么回事儿,用他手绘的地图讲什么是克钦邦。我意识到这本书很有意思。我最喜欢32页这副照片,从老霍的背影,看衰败的赌场,背后有很多故事吸引着我们。《野人山淘金记》写到最后,老赵回到北京很久,老霍打来电话,说他有了20万亩地, 准备种植开发。这时赵瑜又担心了,怕他种植罂粟。

  大家都感谢作家出版社下功夫来做这部书。我们看到,出版社专门开了一个办公室,从社长到编辑,事无巨细,最终才呈现出这样好的效果,我摄影作品读一遍,文字读一遍,一连看了好几遍。遗憾的是用纸偏黄,图下字号也黄,晚上读来有些费劲。

  李向晨:读《野人山淘金记》,我有很多感触。前不久,我们陕西人民出版社做了赵瑜的精品选,《独立调查启示录》6卷本,第一个考验就是怎么设计这个封面。我感觉封面得用摄影来表现。因为赵瑜的每本书都充满了画面感。尤其后期作品更是如此。这套书总标题叫做独立调查,是对他多年坚守的概括,还贯穿了一个概念,即纸上纪录片。到了这部《野人山淘金记》,作者直接使用更多的摄影作品来表现,创作到此非常自然, 水到渠成,直接就是一部纸上纪录片, 都是真实镜头的纪录。作者的眼睛就是一个照相机。图文互补,拓展了空间,是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一个更强烈的震撼是,赵瑜怎样把采访对象的配合欲望都挑动起来啦? 不得而知。也许这是赵老师的独门绝杀。所谓客观书写,其实是通过作家的主观启发实现的。

  在独立调查背后,是赵瑜老师科学理性的精神,这是来自西方的好东西。而同时, 赵瑜坚持了中国文学的继承性,很多技巧来自中国传统文学,这一点对报告文学写作特别重要, 希望引起研究界的重视。

  李朝全:赵瑜的作品,我读得很多,我也用两句话概括: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

  他的创作已经不惧评论家怎样评说了。评论家已经不是他的对手。赵瑜更重要的对手还是自己。他面对着用自己的砖头砌成的高墙,一系列砖头似的作品,不说有多厚,而是分量重。作家要翻过自己垒就的高墙,不断超越自己,创新自己,是一个重要问题。《野人山淘金记》就是一种新的创造,是作家又一次独立思考。我最先看的是书中的图,像看连环画看动漫一样,我找到了童年的感觉。然后再看文字,发现摄影作品和文字相得益彰,  构成了互动关系。不管叫摄影报告文学,还是叫摄影纪实文学,作品的确借鉴了图像的优长, 超越了一般图文书,形成了图像化与文字文本的双重优势。

  另一个感受是,赵瑜采用了独特的体验式写作方式。有些作家也写过跨国题材,比如《战火纷飞下的车臣》,比如一位不懂俄语的女作家跑到俄罗斯写出《亡命俄罗斯》。其实赵瑜本身就是一个冒险家。他不是采访结束回到北京工作室写下来的,而是在旅途中打着手电筒,冒着毒蚊叮咬记述下来的。关于缅甸、金三角、野人山,赵瑜不是第一个作家,邓贤的《闯荡金三角》也有所触及。没有这段经历的人,肯定没有那么深的感受。

  赵瑜写《野人山淘金记》不是为了呈现一个神秘领域而猎奇,重要的是对人性攫取物质的欲望和贪婪,对野生动物的猎杀, 坚持了深刻的批判态度。有些人糟蹋完国内的生态环境,又跑到国外折腾,作家心底非常清楚,作家在反问:如果缅甸统一了,还会任由别国淘金者破坏吗?

  这部作品非常好看,像淘金、黑道、异域、原始丛林,都是吸引人的元素,构成了文本的多重看点,但归根结底,仍是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故事,只是改到国际淘金去了,作家关注的还是中国冒险家的生命力,或者叫新的晋商,山西商人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冒险主义精神。

  本书质量很高,但感觉意犹未尽,如果赵瑜能跟书中人物有更多接触,比如缅方军事将领, 相信展现出来的世界,包括思考,会更加广阔,也更具吸引力。

  黄宾堂:研讨会非常有质量,大家都很客观,没说太多客套话。下面请赵瑜发言。

  赵 瑜:非常感谢专家们。说实话,当代作家总是开研讨会,我不敢再兴奋,最近一篇文章统计说,总共开过十五次我的作品研讨会,所以我必须低调。但这一次,我还是非常愿意聆听研讨意见,因为这本书是图文并举的合谋。我希望作家拿起照相机来,同时希望摄影家拿起笔来。两者紧密结合,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写作朝代。建军兄不怎么喜欢影像文本,强调《文学为什么而伟大》,强调文字上过关,否则用照片也是言不及义。但是时代在前进,传播手段在变化,你忽略它,它仍在前进在变化,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图像与文字相结合是我的一个愿望,继而实验。是为了让作品获得更好的生命力。不管是批判还是好评,形式的实验是为了探索,而不是定论。

  非常希望报告文学能给社会民众一点波澜,作家选材时,能与平民感同身受,让人看出我们的生活仍有值得惊奇之处, 改善人们对生活习以为常的想法。比如一个清华毕业生,遵纪守法,半辈子苦干却买不起房,直到最终,也许买成也许永远买不起,这个社会正常吗?如果认真记录其中过程,写成一本小书,就会发现其中的惊心动魄。

  还是要感谢编辑们,萧立军编了我六本长篇,宾堂兄编了我四本书。其中的互动、启发、学习,过程非常美好,作家出版社为编就此书不遗余力,让我非常感动。没有编辑们的理解,就没有这次试验。

陈克海整理   

2014年7月3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