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拍摄毛泽东塑像第一人:塑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08日15: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成文军

  编者按:毛泽东户外塑像,曾经是中国一道醒目的政治风景。建造大型户外领袖塑像的风潮主要是在1967年中期至1969年末,据一位老雕塑家估算,混凝土、金属、玻璃钢和汉白玉等各种材料的室外毛泽东塑像,当时全国数量应该在2000尊以上。

  今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户外的毛泽东塑像仅有数百尊,确定于“文革”期间创作的有182尊。其他的毛泽东塑像命运如何?毛泽东塑像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王震提议 中苏合作

  三袋大米换一袋苏联水泥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南隅的雅玛里克山上,伫立着一尊总高近6米的毛泽东塑像,它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室外毛泽东塑像。

  在塑像基座的背面嵌有一块铜牌,上面用维汉两种文字概述了塑像的历史:

  毛泽东(1893.12.26-1976.9.9)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952年,为见证中苏友好,在苏联援建的新疆十月拖拉机厂内修建了这尊毛泽东塑像。2005年4月28日,迁至此处,供后人瞻仰缅怀。

  新疆十月拖拉机厂雏形是新疆军区运输部汽车修配厂,由苏方提供设备、技术建造而成。为纪念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为纪念新中国在十月诞生,将厂定名为“十月汽车修配厂”。

  1952年秋,厂区设施基本完成。10月1日,工厂举行了开工典礼,王震、赛福鼎·艾则孜等新疆党政领导、苏联专家及社会各界百余人出席。《十月拖拉机厂志》收录的历史照片显示,开工典礼的剪彩仪式是在毛泽东塑像下进行的。

  塑像作者李宇翔调离新疆40余年、现已年逾八旬,他道出了塑像产生的原委。

  十月汽车修配厂规划设计是由苏联方面承担。尽管是工业建筑设计,但苏联建筑师同时也把生活区等配套设施一并设计到位,这其中包括在三纵一横“山”形的主厂房之间的两处绿地空间里设置两尊工人雕像这样的细节。

  主管工厂建设的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看到图纸中的雕塑时,告诉苏联专家赫列布尼科夫,目前中方没有这样的人才来创作雕塑。但赫列布尼科夫对王震说,你们有雕塑家,而且就在你的部队里。原来之前,赫列布尼科夫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一个工农业产品展览会上看到了一件雕塑作品,作者就是新疆军区政治部美术组的李宇翔。

  李宇翔回忆说,他在1951年1月随同画家张一弓从上海来到新疆军区政治部美术组,报到的地点就在王震的办公室。当时办公室墙上的军事地图没有拉帘遮掩,他至今也认为这是王震对他们这些年轻艺术工作者的信任。

  李宇翔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来新疆前,在老师刘开渠的指导下,他和同学曾做过一批小型的毛泽东浮雕石膏像。当时刚解放,领袖像的需求很大,所以他们的作品在上海很热卖。

  做雕塑的人落实后,但王震又提出一个建议,他认为做工人雕像不如做中苏两国领袖的雕像,这样可以体现两国的友好关系以及对两位领袖的敬意。苏方专家很赞同王震的建议。1952年6月,李宇翔奉命开始创作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塑像。

  为了塑像造型准确,李宇翔找到一尊石膏的毛主席胸像,同时从苏联驻乌鲁木齐领事馆借来斯大林的图片和塑像作为参考。创作期间,那位在苏联卫国战争中造成腿残的苏联专家赫列布尼科夫,经常拄着拐杖来现场观看,他对斯大林的形象很满意。“王震也时常会提些建议,但他很尊重我的创作,他把我称作‘老总’”,李宇翔先生回忆说。

  两个领袖的塑像在工厂开工典礼前一日完成,当时水泥还没有干透。与工厂的建筑一样,塑像使用的水泥和钢筋全部来自苏联。当时中方以三袋大米换取一袋苏联水泥。

  李宇翔把毛泽东塑像设计成手握书卷的姿态,他说,“那时刚解放,百废待兴,所以我构想着领袖手握新中国的建设蓝图。”

  时光移至21世纪初,当年的拖拉机厂成了新疆十月拖拉机集团公司并进行改制,老厂区的功能也彻底发生了改变,由新疆广汇集团公司控股。之后原厂区建筑全部拆除,改建为“红十月花园”等两个住宅区。随之,在厂区里矗立了近半个世纪的两尊塑像也被拆掉,并搁置数年。最终由原十月拖拉机厂副厂长、后调任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区长的沙拉木·依明巴海出面协调,将毛泽东塑像安放在雅玛里克山上,斯大林塑像则去向不明。

  “文革”时期第一尊 林彪题词

  梁思成说“宁高勿低”

  “文革”期间建造的第一尊毛泽东塑像,则是出现在清华大学。

  1966年8月24日,以清华大学附中为主的红卫兵们,拆毁了清华大学标志性的建筑“二校门”——一座晚清时期建造的造型精美又不失庄重的西洋风格的牌楼。1967年春,已经在北京建设局一公司工作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土木工程专业的65级毕业生高鲁冀,被学弟唤到清华“回校闹革命”。一日,高鲁冀路过“二校门”时看到这个精致的建筑已经成为一堆残骸散落于地时,便对身边的学友由立刚(土木工程专业66级)说:这么好的建筑拆了多可惜。之后他又随口说:如果在这里建一尊毛主席像,那就谁也不敢拆了。

  由立刚听了高鲁冀的话,认为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当晚便将此设想告诉了清华大学的掌权人蒯大富。很快,蒯大富领导的“井冈山兵团”做出了建造毛主席塑像的决定。因为高鲁冀有很好的美术功底,并且熟悉混凝土建造技术,所以他被指认为塑像建造工程的总负责人。

  这尊塑像总高为8米。在设定塑像高度时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插曲:高鲁冀等人在现场拿着长木杆,目测拟定的合理高度时,梁思成先生由此经过。他们便唤住梁思成,以期他提出一个高度的建议。梁思成知道他们的要求后,神情先是一惊,继而抬头看看木杆,沉思片刻后,仅平静地说了一句话:宁高勿低!

  1967年5月1日,国内主要报纸的头版皆刊发了林彪题写的“四个伟大”的题词。实际上,这是林彪受清华大学之请,为清华大学所建的毛泽东塑像而作的题词。他的题词被嵌在塑像基座的正面(这种形式此后也被各地建造领袖塑像时所效仿),1971年林彪折戟蒙古大漠后,他的题词被从基座上清除。

  5月4日,清华大学举行了毛泽东塑像落成庆祝仪式。次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报道。随即,北京和外地的众多单位派人来到清华大学,学习塑像的建造经验。为此高鲁冀和老师一起,编写了施工技术小册子,建筑系还专门成立了塑像模具翻制小组,批量制作模具以应需求。6月11日,与清华大学同样的毛泽东塑像在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落成。之后,“清华版”塑像又出现在北京大学、林业部、工程兵和铁道兵司令部等机关院校,以及唐山、沈阳、北大荒、新乡甚至贵州的都匀等地。

  高达10.1米 净重33吨

  55吨不锈钢钢水一次性浇铸而成

  当时绝大多数的毛泽东塑像,是用混凝土建造的。但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厂区门前,有一尊高度达10.1米的毛泽东塑像。它是该企业于1969年以熔炼55吨不锈钢钢水一次性浇铸而成的,加工后的净重也有33吨。这尊塑像至今也是中国最大的不锈钢铸造的单体室外雕塑。

  此外,东三省的数家航空军工企业,用合金铝材料批量生产了毛泽东塑像。到今天,在佳木斯、吉林、锦州、武汉等地,依然可以看到铝合金铸造的毛泽东塑像。

  “文革”期间的毛泽东塑像,主要由雕塑家创作,但多是同一个模具的翻制品。当时,艺术家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创作是不计稿酬更不讲版权的。雕塑家何中令在1967年应上海“毛泽东塑像委员会”征稿,创作了一尊毛泽东塑像。原件放置在北京国防科工委,但此塑像究竟被复制了多少,就连何中令自己也不知道。按照现存的塑像以及能够搜集到的照片史料来统计,依照何中令这件作品复制的塑像已达25尊之多。由于需求量大,模具变得相当抢手,现在立于宁夏中卫红太阳广场的毛泽东塑像,是北京大学毛泽东塑像模具的第10件翻制品,当时中卫县派人在河北省邯郸找到了正在使用的塑像模具。

  据曾在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工作的雕塑家崔玉琴讲,当时他们工厂主要的工作就是带着模具去各处制作毛泽东塑像,通常四个人用一周的时间便可在预制好的基座上翻制出一尊5米至7米高的水泥塑像。此项业务,工厂收取费用在2000元至3000元;当时塑像多采用水泥制作,一是制作周期快,二是和金属材料相比造价非常低廉。

  至于一些城市重点地段的超大体量的毛泽东塑像,则汇集了当地众多知名的雕塑家。如参与沈阳红旗广场(现中山广场)毛泽东塑像创作的有田金铎、杨美应、孙家斌、曲乃述、陈绳正等20余位雕塑家;成都在建造现天府广场的毛泽东塑像时,几乎调动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全部教师和其余一些艺术机构的雕塑家。当然,这些大型工程耗时间、资金和人力也是巨大的。

  林彪发指示要建 毛泽东写批示阻拦

  中央发通知叫停 李作鹏指示让建

  建造大型户外领袖塑像的风潮主要是在1967年中期至1969年末。毛泽东本人对建造自己塑像一事态度如何呢?

  早在1950年的5月,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决定在市中心修建开国纪念塔,塔上铸毛泽东铜像。沈阳市人民政府为此致函中央新闻摄影局,请求代为拍摄毛泽东全身站像的图片,以便创作塑像时参考。毛泽东在来函中“修建开国纪念塔”旁批写:“这是可以的”,在“铸毛主席铜像”旁批写:“只有讽刺意义。”同年10月,北京市第二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送请政府建议中央考虑在天安门前建造毛泽东大铜像的提案。毛泽东在10月27日为《建议》批语:“不要这样做。”

  清华大学的毛泽东塑像落成后不久的1967年6月28日,林彪发出指示:“建造大型的毛主席全身塑像,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要求。我们部队也应当这样搞。”“凡有代表性的大军事机关,其驻地有大院、有广场的地方,都可以搞。”7月1日,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将林彪的以上指示引用在下发的《关于建造毛泽东大型全身塑像的通知》中。10日,林彪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执行林副主席批示建造毛主席大型塑像的通知稿》送毛泽东审阅。

  7月12日,毛泽东在《通知稿》上批示:“退林彪同志,此件不发。中央已有指示。”

  毛泽东所指的“中央已有指示”是指他在7月5日的批示。当天,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所送报中,他对《全国各地群众正在积极塑造毛主席巨像》报道作如此批示: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请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讨论一次,发出指示,加以制止。

  196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造毛主席塑像问题的指示》。指示称:“建造毛主席的塑像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每一座塑像都应当保证政治上、艺术上的高质量,传之千秋万代。这只能由中央统一规划,在适当时机、适当地点建造,才可能做好。现在某些群众组织那种匆匆忙忙的做法,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会造成政治上的损失。”

  196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追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七·一三”指示的通知》。《通知》承认“七·一三”指示下达后,“许多地方的群众组织直接给中央送来报告,要求兴建毛主席大型塑像。目前,有的正在施工,有的积极备料。”《通知》重申“无条件地贯彻执行中央指示”,并在第三条中做出具体规定:“已经建成或将要建成毛主席塑像的,严格按照‘七·一三’指示办事,由省市领导机关或军管会认真检查,不合格的坚决拆除;‘七·一三’指示后计划或动工建造主席塑像的,立即停下来。”

  虽然毛泽东对建造自己的塑像有了明确的态度,中央也为此不断发出指示,但各地建造塑像的热潮依然未消。一些雕塑家的回忆,他们在塑像建造期间,确实因《七·一三指示》而暂时停工,但人们对领袖的热情和崇敬,当时成为违背《指示》充足和正当的理由。此外,人们也对《指示》也做出不同的解读。

  1967年秋,海军总部接到《指示》后,塑像工程暂停下来并请示政委李作鹏。李作鹏告诉工程组的负责人:《指示》说制止建造不合格的塑像,而我们建造的塑像艺术性很高,也是用最好的材料(汉白玉,著者注)。如此,工程组得令后继续施工。

  直到1969年6月12日,《关于宣传毛主席形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件的下发,才对“文化大革命”后开始盛行的狂热的“个人迷信”起了一些降温作用。目前,尚存的182尊“文革”时期的毛泽东塑像,几乎都落成于1970年之前,仅有丹东火车站广场和上海水产大学的毛泽东塑像是在1970年建成。

  珠三角地区毛泽东塑像被全拆

  任仲夷出面沈阳塑像得以保留

  1987年,有关单位发出通知,大意是在做好群众宣传工作的前提下,拆除毛泽东塑像。

  1987年8月末,清华大学拆除了20年前建造的毛泽东塑像。1988年初,北京大学也将校内的两尊毛泽东塑像拆除。

  此后,全国多数的毛泽东塑像相继被拆除或整体埋入地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毛泽东塑像被全部拆掉。

  同在这段时期内,曾经作为成都天府广场毛泽东塑像工程部雕塑组组长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龙德辉教授,接到了成都有关单位的电话,询问他天府广场上的毛泽东塑像的内部结构,是否能够在一夜之间拆除掉?龙德辉回答:13米高的塑像由13块汉白玉拼叠而成,石料内部贯穿后用预应力的方法锁紧,想一夜拆除根本办不到……

  一些成都市民在得知要拆除塑像的消息,自发来到天府广场将塑像围拢起来。同样的一幕也在喀什、图们等地出现过。

  现在已经是云南省级保护文物的丽江东方红广场上的毛泽东塑像,在那个阶段也曾被计划拆除。据一位当地老人讲,当时县里落实了施工单位,但当施工单位得知是拆除毛泽东塑像时,婉拒了。之后,再也没有人提及拆除塑像的事情。

  在沈阳,对红旗广场毛泽东塑像及四周群雕的去留问题,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先生责成下属走访参与塑像建造的部队、美术学院、工厂等单位,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多数人建议保留下来。雕塑家何中令当时说:都拆光了,我们还能给历史留下什么!

  数年后,沈阳市园林局设法将群雕里的“革命委员会”、“炮打司令部”、“红宝书”等局部去掉。这件由58个人物组成,表现自建党到文化大革命各个主要历史事件的体量庞大的群雕,以及在群雕之上的毛泽东塑像留存至今。今天,这件历时三年由数千人参与制作的作品,与泥塑《收租院》一样成为新中国红色美术史中的重要代表作。

  重建塑像 寄托情思

  营销塑像 提升名气

  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从这一年起,新的毛泽东塑像又相继在全国各地出现。新时期很多塑像的高度为7.1米、8.1米、10.1米、12.26米,基座高度是5.16米。对中国近代历史稍加留心的人都很容易明白这些数字的寓意。

  1993年,在韶山毛泽东故居旁的广场上,竖立起一尊由雕塑家刘开渠和程允贤共同创作的毛泽东铜像,它成了韶山新的标志。每年毛泽东的诞辰日都会有数以万计来自各地的人围在塑像下齐唱《东方红》。

  2000年,北京红旗机械厂把收置于库房里近20年的毛泽东塑像安放在家属院内。

  2008年3月间,山东莒县刘家菜园村附近在建房施工时,挖出了1967年由张培桐塑造、在上世纪80年代末被拆除埋入地下的毛泽东塑像。现任村支书请人将塑像修复后立在了村委会门前。

  2008年10月,一尊耗资数百万元、按照老校区里1967年建造的毛泽东塑像式样放大的毛泽东塑像,出现在重庆医科大学新校区中。这尊塑像高37米多,成为全国之最。关于这座塑像还有一段花絮:落成后人们发现塑像面部以及身躯的比例严重走样。于是,在两个月后,又将一个赶制出的头部换上。工程耗资达数百万元。

  新建、重现的毛泽东塑像,除了安放在企业、学校、政府机关之外,还出现在红色旅游景区甚至时尚的住宅小区。此时热心于建造毛泽东塑像的省份,和“文革”时期大有不同——“文革”时期,工业发达的东三省,毛泽东塑像的数量很多,此外就是北京、上海、河北、河南、山东、湖北等地。现在,河南省早期和新近竖立的毛泽东塑像数量最多。而在广东省,除了在湛江一个部队驻地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毛泽东塑像,已在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

  除了新建塑像之外,不少地方还将毛泽东塑像申报为文物。

  2006年,南京市政府公布将近郊十月村的毛泽东塑像定为市级保护文物。现在十月村纳入工业开发区,村庄早已经无存,只有毛泽东塑像仍在原地矗立。

  2009年,贵阳省文物局分别把地处贵阳市的三尊毛泽东塑像“捆绑”一起,向国务院申请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年底,湖南省也将长沙博物馆所藏的“文革”时期由黑龙江省赠送的毛泽东塑像,报国务院申请全国重点文物。

  “文革”时期,多数毛泽东塑像是由雕塑家创作的,但除了材料费,稿酬是零。一尊塑像也可以被到处复制。而现在一位著名雕塑家创作的毛泽东塑像,可以卖到近100万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几处石雕之乡,一个工匠打凿的毛泽东塑像,售价为3万元到5万元。

  当年的政治符号,如今已转变成商品考量,毛泽东塑像的今昔与浮沉,微妙地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