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冯法祀,他是《刘胡兰就义》的作者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09日11:2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亚萌
刘胡兰就义(画布油画) 1957年  冯法祀 刘胡兰就义(画布油画) 1957年 冯法祀

  300多件作品汇集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布展、撤展必然忙晕一干人。但冯世光却感觉很轻松:“撤展的时候,100件留下,剩下的我打包走,哈哈。 ”作为中国油画大家冯法祀之子,他和母亲张云先女士,在6月27日至7月8日举办的“艺为人生——冯法祀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上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100件冯法祀的艺术作品。

  如果介绍冯法祀,光简历,从他携笔从戎到抗敌演剧队的经历,从奔赴鲁艺到恢复中央美院的教学,从下放到中央戏剧学院到平反重获创作自由……怎么也得说上起码500字,但其实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 “他是《刘胡兰就义》的作者” 。1984年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刘胡兰就义》是冯法祀整个艺术人生的标志性代表作,而此次冯家捐赠的作品中,就有众多《刘胡兰就义》的素描稿、创作稿、人物写生和造型等相关研究资料,与原有藏品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作系列。

  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展出了冯法祀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时期的学习、研究与创作,围绕着《刘胡兰就义》创作的近百张珍贵画稿首次整体亮相,成为冯法祀严谨的艺术态度和努力探索主题性美术创作规律的有力佐证,让观众看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油画吸收苏联教学经验、在借鉴与体悟中形成个性的一条代表路径,回溯了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这一重要历程。

  雪,是第一印象

  1955年,已过不惑之年、担任中央美院绘画系及油画科主任的冯法祀,不拘年龄和地位的差异,坚持参加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院举办的油画训练班,这也成为冯法祀后期艺术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被毛泽东高度赞誉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是有着崇高地位的革命英雄;她的事迹也深深感动着冯法祀。“英雄的形象怎么样?英雄在就义时的情形怎么样?想要有一个了解,就必须到现场感受或者聆听当时的情况,所以我就一个人下去了。 ”冯法祀曾经回忆道。据冯世光介绍,冯法祀1954年开始有了画刘胡兰的想法,曾数次到刘胡兰故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我的父亲第一次到云周西村时,火车到站,正下着大雪,都认不出东南西北;后来他搭到一个顺路老乡的驴车,因为天太冷,根本坐不住,就和老乡一边走路一边聊天,走到了云周西村。 ”据冯世光介绍,刘胡兰就义时并没有下雪,但冯法祀深切感受到雪对于烘托悲壮气氛的重要作用,所以就在画面上加入了他的“第一印象” 。

  画家王琦曾撰文表示,法祀同志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他始终如一地涉足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去发掘题材、汲取灵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法祀同志确定要以英雄人物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创作一幅大型油画,他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酝酿,多方面收集材料,多次亲身到山西去访问刘胡兰的亲人和生前友人,而且在北京走访曾经扮演过刘胡兰这一人物的影剧演员,从她们那里借鉴塑造刘胡兰这一英雄人物形象的经验。 ”在云周西村,冯法祀采访了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绣,那时没有刘胡兰的照片,他就听乡亲描述她的样子——颧骨高高的,眼睛很大;又去了解烈士家属的情况。

  冯世光亦介绍,冯法祀在多次的走访中,一边听乡亲讲刘胡兰的故事,一边画下他们的人物素描,为作品做准备;画面中穿红衣的刘胡兰的妹妹爱兰子的形象原型,是漫画家米谷的大女儿;据理论家王仲回忆,他们家“还为冯老这幅巨作的完成作出过一点小小的贡献” —— “有一次冯老请来一位老大娘,穿着破旧的大棉袄,把一个小孩抱在怀里,背对着冯老坐在地上,那撅着屁股趴在老大娘怀里的孩子就是我五六岁的弟弟王倬。冯老说服我母亲,把小儿子借给他当模特。我弟弟做完模特后说:破棉袄气味很难闻,我一直在里面憋气。冯伯伯后来奖赏糖果给他吃” 。在作品中,老大娘的白发与背部,笔块色调微妙,既充分体现了饱经日晒的旧棉袄质感,又深刻表现了背腰佝偻伏扑幼孙的老母的惨痛情状。

  瞬间典型性

  刘胡兰和对立面的大胡子、近30个可见面部的乡亲,经过冯法祀的采访、观察和描摹,每一个都具有各自的形象、年岁、品貌、性格、感情……他将人物分成一组一组的,“场面很大,人很多、很乱,就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才要有设计,分组分批地展现出来” 。冯法祀曾说。

  在展览中,主办方呈现了很多构图草稿,刘胡兰的脸有的向右、有的向左,有的如同王世廓的《血衣》 ,但最后的稿子,据冯法祀说是导演夏淳的启发:“他说,应该面向群众,跟群众告别。刘胡兰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虽然我死了,但是革命还要继续,还要继续斗争。我感觉这句话很有力量。 ”最后的构图是以3个人为中心的构图,冯法祀的考虑是,在构图上一个人是很孤立的,很没有力量,这3个人合起来就形成一种力量了。

  作为徐悲鸿和马克西莫夫的学生,冯法祀谙熟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方法的“瞬间典型性” 。王仲认为,刘胡兰这个情节可以有多种处理,但冯法祀选择了最典型的瞬间定格在画面上,各组人物在空间构图和力学动势上,都围绕着刘胡兰“慷慨赴死”的情节瞬间,互相配合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这种瞬间典型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方法和大卫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 、藉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德拉克罗瓦的《希阿岛的屠杀》 、列宾的《查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写信》 、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等绘画经典巨作一脉相承。

  《刘胡兰就义》的创作持续了4年。43岁的冯法祀终于在1957年圆了自己的梦,画出了这件巨幅创作。1957年5月24日,朱德总司令来中央美院大礼堂参观马训班结业汇报作品展时,与全部学员合影的珍贵历史照片的背景,就是《刘胡兰就义》 。

  对于现实主义创作,冯法祀曾说:“画家就像一个导演,你得会安排画面,并且要考虑怎样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你的思想中来。一个现实主义画家是绝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的。我的宗旨是‘为人民而艺术’ ,说得大一点,也可以讲成‘为人类的和平而艺术’ 。有了这一点,我的许多作品也就好解释了。 ”

  冯法祀是真诚的艺术家,在他80余载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数量巨大的艺术作品,其不仅以大幅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彰显出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也在大量素描、速写和油画写生中展现了歌咏祖国家园的艺术情怀。及至晚年,他依然醉心画笔耕耘,迈着矫健的步伐为名山大川作画。展览的最后板块,是4幅表现江苏水乡甪直的油画风景,为冯法祀2009年所画,其中的一幅尚未完成,可以说他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对艺术、对人生的满腔热忱,真挚地记录了20世纪中国的时代风貌,鲜明地展现出“艺为人生”的赤子情怀。而今, 《刘胡兰就义》和手稿都已经捐赠给国家。“1998年6月26日,我的父亲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自己从艺65周年的展览,当时他站在展厅里,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艺术; 16年后的今天,他虽然已经远去了,但他生前所说的一个画家的人生快事:一是画出令人感动的画,二是作品被国家收藏,在他百岁诞辰时都实现了。 ”冯世光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