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研究 >> 艺术研究 >> 正文
E时代的新媒体——借助于网络而生发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得有表达诉求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并即时快速地传播开去。不可避免地,这种传媒界质下的戏剧评论带着明显的个体主观性,每个人都只代表个体,发一家之言;这些发言往往从感性出发,或只言片 语,或下笔千言;其中不乏直击靶心的真知灼见、颇具审美高度的批评建议,但鱼龙混杂,欠缺理性思考、不知所云的胡言乱语更是常见;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这 其间也常潜藏着暗箱操作、拉帮结派、谋求市场利益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素。
面对这汹涌的新媒体大潮,专业的戏剧评论者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是坚守职业操守的高度。将戏剧评论者的使命感提升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度,将自我的价值提升到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将戏剧 本身提升到洞悉人类存在的终极境界。只有发现了自身的审美意义,将戏剧评论和戏剧评论者自身以及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当作审美对象来看,我们才可能以博大的 胸怀、开阔的视野,客观公正地阐发前瞻性和预知性、导向性和启迪性相结合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评论。就像舵手,他掌握着整艘航船上所有人的生命,他的存在 超越了物质的价值,他的工作本身已具有了抵达精神境界的审美意义。
其次是坚守专业的高度。和职业操守的高地一样重要的是戏剧评价的理论专业性高地。这块高地是专业评论者应该长期占领,并将其越垒越高的重要阵 地,如果这块阵地丢失了,或者降低了其应有的高度,那么,专业戏剧评论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这一高地的建设包括戏剧评论人文品格、艺术价值、审美发现、 文学意蕴、批判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架构,不仅需要夯实牢固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情感、明晰的理智,以及这一切所可能激发的 全新的创造力。着重说明的是,这块高地的参照系不应该只限于国内,更不应该只限于戏剧评论领域。
再次,面对新媒体剧评,有些专业评论者本能排斥,不屑一顾,这种心态无疑需要调整。而纵观那些已参与其中的专业评论者,他们的立场与姿态给后来 者以启发:面对新媒体时,专业戏剧评论者该如何发声,如何表达?如果还是端着架子,搬出大量不知所指的专业术语,引来的恐怕不是热火朝天的吐槽,就是门庭 冷落的集体飘过。面对新媒体那端的阅读者,专业剧评人首先要展示给大众的应该是真诚和善、平易近人的凡人面孔和平等交流。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 只有这样以受众为核心的关于艺术的传播才是有效的。当然这并不是要降低专业的高度来迎合大众,而是通过改变沟通的立场和姿态,更强地吸引观众并使其更好地 接受专业理论的引导。
许多专业戏剧评论家都很怀念上世纪80年代的那场“戏剧观大讨论”,不仅是因为它直接影响了中国话剧的变革和转型,刺激了话剧美学追求的蜕变以 及话剧版图的重建,更因为那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学术讨论氛围和大家对于戏剧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激烈情怀之后再也未曾见过。但2012年,随着《蒋公 的面子》《驴得水》的上演而引发的新媒体剧评的火爆,以及之后《喜剧的忧伤》,近期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赖声川的《海鸥》等所引发的一阵阵戏剧评论热潮,似 乎又在向大家传达着某种乐观的希望。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中,那种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热火朝天的戏剧讨论大潮将会一浪接着一浪,一声高 过一声汹涌而来。专业戏剧评论者们,作为舵手,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