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导演 解 飞摄 |
《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和老三 柴美林摄 |
7月12日晚,田沁鑫导演新作、话剧《山楂树之恋》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位中国话剧界著名的女导演有过《生死场》、《赵氏孤儿》、《青蛇》等一系列叫好叫座的剧目。散场后,田沁鑫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接 到话剧版《山楂树之恋》执导邀请的田沁鑫,第一反应是:“我可整不了这么文艺小清新的东西。”但转念一琢磨,《山楂树之恋》小说能卖到400万册,又被拍 成电影和电视剧,“说明人们还愿意相信爱情”。最终她还是答应执导,不过提出一个要求:“要由小彩旗来扮演静秋。”
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选择小彩旗是因为其本真。她说:“彩旗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格式化’的影响。我脑子里的静秋就是她这个形象。”
田 沁鑫在舞台上设计了两个跑道,让扮演老三和静秋的演员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一直奔跑——老三向着死亡奔跑,静秋向着爱情奔跑。这样的形式凸显了全剧的主 题。田沁鑫说:“《山楂树之恋》的理念很简单。我觉得只要我们还有生命,我们就对爱情有渴望。就像洪升在《长生殿》中写的:‘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 和死。’”
田沁鑫很喜欢《霸王别姬》里的一句话:“男子阳武,女子阴晦,唯观世音男女同体。”她说:“导演也一样。好导演就是要男女同体。如果我是个男导演,只去了解女演员,对同性的态度常态,就很难塑造出更好的男性角色;反之作为女导演亦然。”
现 在很多独立女性自称“女汉子”。对此,以中性自居的田沁鑫不以为然:“‘男人能干的我也能干’、‘我是个女汉子’,这其实是对自己性别的过分强调,是一种 潜意识的自我拔尖,让自己的女性特点更极端化。我认为女性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本体上来,不要极端。”田沁鑫觉得,圆满的女性应该“幽默、勇敢、优雅、有胸 怀”。
1997年,田沁鑫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话剧《断腕》,“当时全靠我自己到处拉钱做戏,日子过得挺苦”。时任中央实验话剧院院 长的赵有亮几番劝说把她拉进了实验话剧院。在这里,田沁鑫全情创排了让她在中国话剧界一鸣惊人的《生死场》。2001年,中央实验话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 院合并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她说:“我在国家话剧院,两年做一个戏就可以了,我的艺术想法可以得到实现。”
田沁鑫对国家话剧院未来的路感到乐观。“现在我们剧院排戏,与外界的合作是‘海纳百川’式的,积极吸收各种新鲜思维。如,我们排《山楂树之恋》,不仅与凤凰出版集团合作策划,又在‘乌镇戏剧孵化基地’进行孵化和排练,效果很好。这些探索对中国戏剧发展是有利的。”
中 国话剧已经走过百余年。田沁鑫一直希望建设话剧的“中国学派”,但她坦言,时至今日,仍很难说中国话剧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我觉得我们还在路上。中国 话剧在一个多世纪的努力下,现在已经有了自己原创的能力。但中国学派是什么?我觉得是中国语言、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的情感。目前来讲,我们做得还不够。我 希望有一天中国话剧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和全世界优秀的话剧艺术家交流。”
田沁鑫见证了中国话剧市场“春江水暖”的过程。“原来是 一线城市演话剧,现在是二三线城市也都开始看话剧了。这和话剧人十几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在中国话剧进入了导演品牌时代。以前,让演员选择,是演二 流导演的电视剧,还是演一流导演的话剧?演员肯定选电视剧。今天,演员很有可能会选后者。”
对于话剧导演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田沁鑫说:“现在话剧演出市场不太规范,各地的演出商应运而生、鱼龙混杂,急于挣钱。一些导演的创作也变得急促。”田沁鑫说自己不愿意被市场挤压、抢夺,希望保留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达。
把 脉中国话剧,田沁鑫觉得“缺血”。“剧本血荒,永远缺剧本”。“大环境是一方面,能不浮躁、沉下心搞创作的编剧本来就有限;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编剧的培养 也有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对具体实践技巧的培训很不够。但是在欧洲国家,如,戏剧文学大国英国,莎士比亚的老家,戏剧积淀就不用说了,各种新秀编剧计划层 出不穷。”
痛心于话剧“缺血”之现状,2012~2013年,田沁鑫启动了一个“田沁鑫新写作计划”,选拔了6名年轻编剧赴英国学习创作技巧。“我希望能挖掘、培养有才华的新一代编剧。这次《山楂树之恋》的编剧之一、北大研究生尚磊,就是这个计划挖掘的人才。”
生 活中的田沁鑫钻研佛法。在微博上,她的自我介绍是“一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如果给这个时代的青年一句忠告,田沁鑫想说:“不被枝蔓牵绊诱惑,认清自己、发 现自己最重要。”目前,她计划把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搬上舞台。她透露:“话剧版《北京法源寺》会在2015年年底推出,这将是很有分量、也很有趣的作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