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个人主义传统中对于家的一次反拨——话剧《离去》观后(张杭)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21日09: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 杭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王晓鹰导演,改编自美国剧作家奈戈·杰克逊的话剧《离去》,演出至今并没有听到多少业内专业评论人的声音,多少遮蔽了这 部出色的引进剧本的光芒。这部原本讲述的是一个患阿尔斯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的剧作,在此次国话演出本中改为了一位演员,无论出于什么 目的,笔者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没有伤害原剧的核心意图。观众之所以被演出感动,就是因为它试图找到另一种真实,去抚慰我们早已认定的绝望——《通 往黑夜的漫长旅程》《推销员之死》这些剧作所揭示的:爱中的自私对相爱之人的伤害、个体与家庭的永恒冲突。这是美国人在自己的戏剧传统之下,做的一次反 拨、一次和解的尝试。

  《离去》不是中国式的亲情剧,不是混淆概念的和泥式和解,它是站在美国前代剧作家看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的。剧作借用《李尔王》,并构成呼应。热爱 《李尔王》的莎士比亚演员兼学术专家埃略特,像李尔王一样有三个女儿。由于脱离了现代主义的纠结,剧作并未赋予这位理解和模仿伟大心灵的演员父亲以某种显 著的人格缺陷,一切都不是他的错。但他仍然在普遍意义上,像《通往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演员父亲、《秋天奏鸣曲》中的钢琴家母亲那样,作为一位过于重要的 他者,给他的女儿们带来爱的心理障碍。

  大女儿阿尔玛在父亲无可遮挡的自我的辐射下,始终看到自己的平庸而自卑。剧中,她之所以逃避,不愿正视父亲的病症,而一直以来她选择把自己淹没 到烦琐的公务中,麻痹着自己不去成长,是因为她在这样一个有父亲的家中,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而二女儿里兹,就像《李尔王》中的二女儿那样实际上模仿了她 的姐姐,她们是一样的人,她也自欺,但试图不一样,她选择与父亲竞争。然而她终归没有父亲的才华和幸运,只能扮演一个胜者。尽管她的心从来不想迫害她暗自 的对手,但这么做是她的“责任”。这就是奥尼尔们发现的家的美好表象下的永恒冲突,阿尔玛和里兹都是剧作家的前辈们的主人公。

  与《李尔王》中同名的三女儿考狄莉娅也是,就像家庭剧传统中的那些次子,被长兄长姊剥夺了爱。尽管阿尔玛妒嫉地回忆着父亲对考狄莉娅的疼爱,她 在现时场景中的言行,仍然暗示着她怎样习于用她所依附的平庸者规则,打压这个被父爱选中的小女儿。爱就是叫埃略特的李尔王的国土。之所以考狄莉娅被剧作家 设定为出走的不良少女,她是在姐姐们的争夺中被放逐了。

  剧作家在立意上的反拨是:尽管个体成长总是面临与家庭的冲突,并使自我背负对爱的罪疚,那是因为我们认定自我是重要的;而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最亲 近的爱着我们的人,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一种真正的爱去对待他们,并因此获得和解?考狄莉娅顿悟到这一点。她发现对于自己最重要的甚至不是 自己,不是在世上孤身一人,而是世上依然活着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

  然而情节剧的和解不是无条件的。之所以考狄莉娅能这样做,正是因为她是被放逐了的那一个。她曾经被选中被爱过,在她还没有萌生争取自我斗争意识 的时候,而后来,她被放逐了。那些留在父亲身边的儿女们,在爱的名义下看到自我的放纵和冷漠、在爱的竞争中失落、在僭越的野心压抑下滋长了恨的儿女们,是 很难突破内心的重重阻滞,做到考狄莉娅那样的。之所以是考狄莉娅发现失去理智和强大意志的父亲成为了一个新的父亲,而不是阿尔玛或里兹看到的,是因为父亲 的理智和强大意志,日常地击溃了阿尔玛和里兹们从自身发动的爱,她们所坚持不愿看到的,就是失去了塑造她们的力量的父亲。而之所以现在考狄莉娅能这样做, 也是因为她所面对的不是阿尔玛和里兹们曾经面对的强大的父亲,而是已经失去了自我认知、像孩子那样不去强调自我地接受爱的另一个父亲。

  借此,考狄莉娅开始了一次自我救赎。就像因发现自我而出走的娜拉,我们曾经问娜拉走后怎样;同样对发现自我另一端价值而回家的考狄莉娅,我们也可以追问她回家后会发生什么?剧作留下了这么一个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