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新书推介 >> 正文

彰显日常审美的耐力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21日15:44 来源:桫椤

  如今是一个没有秘密的时代,一切事都被一切人所熟悉,本雅明所言“讲故事的人渐渐远去”的情形正在被我们所经历,再无秘密的经验向别人讲述。习 惯于“宏大叙事”的文学传统面对毫无新鲜感的琐碎日常时,颇有铁拳击中棉花时的泄气之感。张好好最近出版了她的随笔集《最是暖老温贫》,在轰轰烈烈的日常审美叙事文学演习现场亮出一个漂亮的身段,彰显了她在日常经验审美中的持久耐力。

  生活每日继续,行动坐卧或者柴米油盐的鸡零狗碎,历史的沧海横流已渐变为如此些小如此卑微的无声细雨,每个人都在棋局一样的命运推演中扮演着微 茫的角色。纤小或者绵密,或许是张好好最注目的焦点,于是在她的笔下就有那些人事往来、花草虫鸟、风光景色的小情致,以及喜怒哀乐、或急或缓的小情绪。比 如,在黑暗中与人行走,有了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并形构出人际的微格局,“我们放松下来说温暖的小话儿,你不在我们的队伍里。但是今天给你说了这个故事,你就从此与我们并肩前行了”(《黑》)。再比如,没有来由地就写起一种叫艾蒿的草,“艾蒿并不美,灰白色的枝叶,花是极小的黄”,作者以之寄乡愁 的则是它的味道,“我想给你说说家乡那座山谷里,艾蒿在夜里流动的缅沉的香”,竟然它的存在也勾着心里永恒的意境,“在艾蒿流动的纯香的森林里,山脚下, 想要有书信递到夜里的山外去──可以‘雪夜访戴’的人不多,看似零星,然而永远在那里”(《艾蒿》)。围绕这些自然之物而展开的叙事,显示作者习惯于由此 及彼的想象,敏锐、独到的观察与细腻的体味,使她的写作呈现某种寓言性。

  探寻在平凡甚至平庸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意义、确立生活价值的可能性,是张好好在写作中的另一种坚持。《三宝的45度脑袋和牛排》《她很老了, 但是她有一只猫》和《咪子走了》既揭示了生活中的情趣,又将生存、生活和生命三者合并为一个带有解构严肃意义的雅致命题。鲁迅言及:“诗文也是人事,既有 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于文于情于事,作者参透了其中的奥秘,自然文章融会贯通而成。冰柿子、千岛酱、甜酒、汤圆、葡萄干,这些让一个女性的日 常生活变得丰富起来的元素,在文章中纷纷呈现出它们略有小资意味的浓郁内涵,但外延则是给人与人之间亲昵、信任、温暖的关系提供标识之物。于是,我们看 到,一盒喜气洋洋的薄皮核桃引出作者的一番感叹,“可叹‘真真’二字,没有关系的关系是最妥当的,不是因为慰藉、安全、取暖、拔高而融合在一起——外相看 来是稀渺、微薄的‘关系’,那才是真的有永恒瓜葛的两个生命体了”(《暗物质》)。而一组关于“甜”的记忆则让作者徜徉在对亲情的怀念中,爱吃甜食的父 亲、像变魔法一样哧啦一声把虾片变得雪白松脆的妈妈、姐妹三个的甜酒酿、女儿的冰糖葫芦,读着文字,甚至能够想象出作者写作时那种边写边醉的样子。

  文字有时就是一种情怀,在这个意义之上,张好好的文字所传达出的,正是她作为一个女性所拥有的对人、对生命、对情感和对世界的慈悲、善良、怜惜 和宽容的襟怀,恰如用作书名的那篇文章的题目。在她的文章中读不出恶,读不出拥挤,读不出狭隘和负累,有的则是敞亮、是坦诚以及对日常生活恬静疏宕的视 野。她在文章中写从新疆到内地的人生旅程,想必那也有颠沛、也有艰辛,但她不曾抱怨任何,笔下全是一种乐在其中的随遇而安和满足:“对于伊犁想说的话实在 很多,就像面对心爱的人,仰头注视它,含着热烈情感的光芒,同他说话,非要把那渊源始末梳理清爽了才算有了确凿的爱的整句。”(《爱上伊犁》)“我是快活 的,结伴的人们会让我看见彼此独立的灵魂在某一时段的融合,多么温暖,信靠同行的人,同靠信上帝一样值得我们尊敬。”(《在伊犁》)“是的,我爱北京,尽 管它那里的春风实在大,城市空旷,人便显得渺小,尤其是外乡来此漂流的人──无论他们的表情怎样的大悲大喜,最后也会定格为淡漠的平静;无论他们最终留下 来或是被动地离开,他们的神情悠悠,如一支香烟静静燃烧之命运的甘于默认。”作者的地理学不是枯燥的地名,也不是来去匆匆的逆旅,整个世界都是她温暖的家 园。

  生活不见得人人都如意,常言说“不如意者七八九”,但人人又得“坚持”,活下去的确需要勇气,难的是张好好这样在“坚持”中的审美。而横亘在经 验与审美之间的日常叙事,常常在当下轻质化、碎片化的时代为写作者和阅读者制造难度,所以《红楼梦》常常在“读不下去”的书籍排行中上榜。《最是暖老温 贫》的最后一篇是《风月无边——看〈浮生六记〉》,恰沈复这一作品又是面向生活审美的经典之作。曹雪芹也好,沈复也好,甚至那个假托的“兰陵笑笑生”,他 们写琐碎的经常、写生活的繁复和平淡,耐力可谓惊人。而在张好好的写作中,我们看到了她向传统的致敬,这也是她向难度、向当下平庸生活的挑战。

  (《最是暖老温贫》,张好好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