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研究 >> 文学门类研究 >> 正文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

//m.zimplifyit.com 2014年07月25日08:29 来源:张兴德

  现在许多人在谈论如何才能出文学经典的问题。人们企盼文学经典,有人甚至一再追问:“我们这样的伟大时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和时代相配的文学经典和文学巨匠?”于是,有人就呼吁要注意在“培养”文学经典上下功夫,什么评奖、培养作家等等之类的举措不一而足。其实,这些人对“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怎么样形成的”这些问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自然,一些“培养经典”的举措也就很难有效甚至是南辕北辙。

  作为文学经典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考察中外文学史,首先,它是历史厚重的文化沉淀的结果。这种“历史厚重的文化沉淀”,既表现在数量上,又表现在历史时间的跨度上,还表现在文化的“土壤”上。从数量方面讲,文学经典是耸立在文学山峰之巅的奇峰异石,它的基础是无数的文学作品的堆积。没有文学创作的繁荣,没有文学作品相当的数量,就不会出现优秀的作品,更不会出现经典作品。脍炙人口的唐诗,如果没有那一两万首的“数量”,就不会有作为文学经典的《唐诗三百首》(自然300首之外也还有好唐诗)。旷世经典《红楼梦》的出现首先是建立在明清小说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有《水浒传》《金瓶梅》以及流传和没有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堆积”。同时,它也是建立在诗词、曲赋、小令、楹联、灯谜等中华特有的文学形式都充分发展并成熟的基础上。没有这些无数的文学的“砖瓦沙石”,是不会有《红楼梦》这座令我们中华民族骄傲的文学丰碑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沉淀,还必须有一个时间过程。还说唐诗,它是经过了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的漫长过程的发展,到了唐朝才出现诗歌浪潮的总喷发。同样,《红楼梦》也是经过唐宋传奇、元明小说的发展,到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兴起这样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的厚重的文化沉淀,还有一个社会的文化“土壤”问题。鲁迅的杂文文笔犀利、入木三分,有种不可驳辩的逻辑力量。有人考证,这同他出身的家乡浙江绍兴有很大关系。那里历史上多出师爷和刀笔吏。他是否继承了家乡的文化基因,这自然可以再研究,但人文环境对人的影响总是不可低估的。有专家考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是个文学世家,并且父辈、祖父辈曾在北方、南方多地为官,这使曹雪芹才有机会接触、学习南、北方文化并把它们共同融入《红楼梦》中。

  文学经典还要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潮流的自然淘汰。一部文学经典被世人认同,不仅仅在它“出生”的当世,更主要的是要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的漫长的流传过程。它是经过了历史的“大浪淘沙”后的“公认”,而不是在它“出生”之时的世间的宣传和造势。清朝的乾隆皇帝一贯附庸风雅,也有些所谓“风雅”的佳话。他走到哪里,诗词就写在哪里,一生写诗有13000多首,有些诗词颇为当时一些文人雅士的“推崇”和“赞誉”。然而,现在真正流传下来的又有几首?和他几乎同时期的《红楼梦》在当时尽管受到打压,甚至被列为“秽书、滛书”,然而,它经过了和上百部明清小说的大浪淘沙,还是流传下来,成为传世不朽的名作。历史是最后的证人,也是最好的证人。历史可以考验一切,也可以淘汰一切。这也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甄选。我们现在被一些人“捧”上天的作品,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淘汰,那实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文学经典从根本上讲,不是“评”和“选”出来的。现在有很多的评奖,对文艺创作的发展不无作用,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两重性,各类评奖也并无例外。且不说当下的许多评奖多有暗箱操作和“潜规则”之类,根本评不出好作品。就是所谓完全“公开、公正、公平”者评奖,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就是世界公认的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例外。据有人统计,自从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下百人,作品就更多。但是,被世界公认的经典却不是很多,到现在没有哪部能取代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说到底,也毕竟只是几个评委的意见。我们应该学习鲁迅,没有必要把它过于神圣化。文学作品的优劣从根本上讲不是哪个大人物或“大师”封的或贬的。胡适可谓是“大人物”了,他认为,《红楼梦》仅仅是个二流小说,甚至比不上《海上花列传》 。《红楼梦》也没有因为这个“大学者”的不承认,而失去它作为经典作品的存在。相反,胡适的评论倒留下了“不懂《红楼梦》”的话柄。

  如同一代伟人、名人都不是谁刻意培养的一样,文学经典也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文学巨匠、文学大师自然也不是培养出来的。现在有人刻意在“培养”、“制造”大师、巨匠,那不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玩钱”,是“富人俱乐部”的游戏而已,切不可当真。巴尔扎克是谁培养的?莎士比亚是谁培养的?鲁迅是谁培养的?说到底,他们都不过是产生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的产儿,是时代使然。

  现代的中华文学发展从五四运动前后算起,也不过百年,从新中国诞生算起就更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何谈“历史厚重的文化沉淀”?何谈历史的“大浪淘沙”?我们的时代没有产生公认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没有公认的“大师”,是正常现象。既不要为此自卑,也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能“拔苗助长”。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创造一种时代环境。这个“时代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由的创作,让各个流派、风格、各种不同水平的文学作品,都有展现的机会,让文艺园地出现百花盛开的局面。担心什么什么“泛滥”之类实在是一种杞人忧天。二是自由的批评与反批评。充分让读者、批评家们都有直接表达对各类作品的好恶的机会。让各类风格和水平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相互碰撞竞争中自由发展,也就是创造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时代环境。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样其实并不容易。要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对我们的各级报刊、杂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编辑来说,不仅要有胆有识有水平,还要有公平、公正的良好品质。对我们的各级领导来说,更是个挑战。要敢于领导、会领导、善于领导,又要有一定的包容和宽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