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雄奇的雪域高原上,有香喷喷的糌粑,成群的牦牛,美丽的喇嘛庙,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一出出令无数藏族同胞魂牵梦绕、百看不厌的古老藏戏。藏戏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藏区一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凡藏戏演出,四面八方的人们都会带着酥油茶和青稞赶来看戏,一看就是七八天,他们边看边唱,每天都沉浸在藏戏带来的欢乐之中。在跟随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赴藏慰问演出期间,记者有幸见到了藏戏的首位梅花奖获得者、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副团长边点旺久,当聊起藏戏的现状时,他一下子来了兴致,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5月,边点旺久一举夺得第26届戏剧梅花奖,靠的是几段经典藏戏折子戏。如今,他已将得奖的幸福感抛诸脑后,而是更加关心藏戏的“发展” :“如果再不革新发展,藏戏将失去活力。 ”
边点旺久认为,传统藏戏一演就是几天,其固有程式化如人物的唱腔、动作、调式等,都呈现出反复性的特点,重复的内容很多。“面对现代观众的审美诉求,藏戏的改革势在必行。删繁就简,让故事和情感变得更加集中,让藏戏从中老年人喜欢变成老中青都爱看。 ”改编后的藏戏通常只有两个小时左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藏戏从过去单一的广场戏发展成了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将民歌融入藏式唱腔中,用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同时也借鉴了现代舞台技术,包括舞美、灯光、音响等,而不仅仅是以前一鼓一钹两种打击乐器伴奏下的清唱和大段唱白。但他同时表示,藏戏的“变”与“不变”仿佛走钢丝一样艰难。“因为藏戏不改不好,改得太多也不好。如果改变传统,那藏戏也就不是藏戏了。 ”
尤其对于藏戏音乐而言,引进和合作是有限度要求的。虽然有些共同的手法可以借鉴,但最起码90 %的内容不可借鉴外来元素。边点旺久说,当前某些藏戏音乐的主要问题在于引进、混杂和创新的成分过多,对传统不够尊重且挖掘不深,这就像“街舞中加了藏戏,糌粑里掺了大米” 。“当然,运作手法、艺术表现要与世界接轨,但藏族音乐的真正风格不能变,要让老大爷一听就知道这是藏族音乐。 ”对于该怎么做,他打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就如同在西方的锅里煮着藏饺子,虽然锅是外国的,但是饺子皮是青稞面,饺子馅也是货真价实的牦牛肉。
其实,政府对于藏戏的保护与支持一直没有间断过。从2006年开始,国家持续加大对藏戏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力度, 2009年藏戏申遗成功后,保护力度的加强更是大大超乎以往,这对于近几年藏戏的推广与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边点旺久告诉记者,现在西藏有200多支藏剧队,哪怕在藏区的一个很小的村庄里都活跃着很多民间藏剧队,在拉萨下属的一个堆龙德庆县就有20多家藏剧队。如今的拉萨街头,“令戴面具,歌舞跳跃,鼓舞曼舞,管弦诸乐”可谓随处可见。对比藏戏之前的发展状况,边点旺久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有良好的政策支持、持续的资金扶持,应该说藏戏正处在它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有一个更加美好、更高期盼的‘藏戏梦’ 。 ”边点旺久说,“我们的藏戏前辈们,不知道有声光道具等部门,但是他们打造了八大经典藏戏。整整100多个不同的唱腔,那么优美的道白、服装设计,完全是属于藏民族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打造经典呢?我真的渴望,在八大传统藏戏之外,有第九大藏戏出现。 ”当然,这需要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我们目前还没有一所专门的藏戏培训学校,在综合性的西藏大学也没有开设专门的藏戏专业,尚未建立一支对藏戏艺术进行专题研究的人才队伍,系统研究总结整理藏戏各流派的历史、音乐、唱腔、身段、舞蹈、剧目、面具等方面的特点。 ”边点旺久说。他表示,随着国家对藏戏的更加重视和支持,通过他们自身更多的努力,这些问题都有望尽快得到解决。
藏戏是藏文化的活化石,在边点旺久看来,对于藏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有另外一层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国外的一些‘藏独’分子也有藏剧团,他们散布攻击我们的谣言,说是藏戏后继无人,甚至说西藏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毁灭。实际上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边点旺久表示,我们要更好地传承保护藏戏艺术,每个藏戏人责无旁贷。藏戏演员获得梅花奖,不仅仅是藏戏历史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飞跃,更是对“藏独”分子无稽言辞的一种最有力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