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为提升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和能力,全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研修班的主办方为学员们设置了一堂座谈讨论课,把“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难点与热点”课题摆在80多位学员面前,鼓励大家开动脑筋,提出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问题。
研修班的学员们满怀热情地投入了研讨活动。他们认真而热烈,道出了基层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心声。
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配套措施跟不上。比如,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没有工作场所,也没有继承人。有的手艺好、活儿做得多的非遗传承人,很快被企业盯上,成为企业盈利的工具。在有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了各级保护名录,但是责任主体怎么选徒弟、怎么带徒弟,都没有下文。
国家级以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助不到位,传承人作用难以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都有国家的补助,但是省级、市级、县级的传承人却不一定有补助。这严重影响了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这些传承人的补助能否到位,能否积极举办相关活动,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面临新问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能否由别的民族来申报?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的权威性如何界定?有学员指出,在申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时,出现了汉族或其他民族的人前来申报并顺利通过评选的情况,但当地少数民族在情感上不能接受由别的民族申报成为本民族“非遗”项目传承人。对于这一新出现的情况,各地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并出台相应的政策。
民族文物保护领域普遍存在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的现象
有学员指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目前还大量存在着重历史文物、轻民族文物的现象,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和从事文博工作的专业人士,都普遍缺乏对于民族文物的价值认知。这使得民族文物的保护、传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对此,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民族文物的保护,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在全社会尽快建立起对于民族文物价值的正确认识,有效遏止当前民族文物快速流失的趋势。
民族文物政策法规执行难
有学员指出,在一些民族地区,存在着民族文物保护执法难的现象。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当经济建设遇到文物保护时,后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保护法在与物权法的冲突与博弈中,往往也处于弱势地位。文物保护法的执行力度,往往不及人们对物权法的认可度。
民族文物需定级保护
应尽早出台民族文物鉴定以及民族文物定级的相关办法。民族文物定级标准不确立,是长期困扰民族文物保护的重大难题。其后果之一,是民族博物馆在保管、鉴定民族文物方面,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也无法与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相衔接,不能获取正确的评估结果。这导致民族博物馆长期游离于主流博物馆之外,其地位难以得到相应的重视,其职能亦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个后果,就是民族文物易被走私出境。有学员指出,民族文物走私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是由于民族文物目前还没有定级标准,使得文物买卖十分频繁;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海关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民族文物的价值,未能有效阻止这些文物出境。
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需加强
民族博物馆大量存在着人员不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跟不上的现象。一方面,民族文物分类较细,对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要求很高,技术人员的严重匮乏一直制约着民族文物收藏、保护、研究等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对于民族博物馆的投入较少,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工作严重滞后于业务开展的需要。目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地方民族博物馆发展的头号难题。
生态博物馆建设不能一哄而上
生态博物馆的利益变相。有学员认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理念是非常好的,在一些生态博物馆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生态博物馆的设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借生态博物馆发财,从而伤害传统文化的现象,扭曲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初衷。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视。
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经费投入出现不平衡现象。有学员指出,现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县、乡、镇都热衷于建设生态博物馆,并将文化保护经费投入其中;而传统的博物馆却运转困难,甚至正常的运行经费也难以获取。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与反思,生态博物馆的新建与传统博物馆的维持与发展,应当采取一种平衡的政策。
民族类博物馆免费开放应获补贴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后,一些地方民族类博物馆并未享受免费开放的经费补贴,反而因执行免费开放增加了成本负担。这一情况已严重阻碍了一些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