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一部电视剧《产科医生》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行业剧的关注。
该剧由佟丽娅和王耀庆领衔主演,讲述了医术高明的海归医生肖程与进修医生何晶在产科共同见证生与死,一起成长蜕变,从相互排斥到相爱的故事。车祸现场,产妇侧切生子,产后高烧不退;产妇产后大出血,在手术室里几进几出,尝试了各种方法,却没能见效……《产科医生》从一开始就把观众带进了命悬一线的紧迫中。
紧接着,该剧又讲述了一系列问题:高龄产妇甘冒生命危险坚持诞育后代,痴心丈夫为保植物人妻子安全、几欲滑胎被劝服最终安全生产,医护人员顶住压力帮艾滋病患者接生还生命公道……在倡导生命平等、宣扬互相尊重的主题基调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20多个医疗病例不重样,《产科医生》以其严谨的制作、富有营养的剧情和“科普性”的教育意义开辟了暑期档新的收视热点,并且再一次证明:优秀的行业剧,同样可以收获观众的好评。
提起行业剧,大家兴许并不陌生。在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行业剧一直都是电视剧一个重要类型组成。比如美剧里有医疗剧,还有所谓律师剧。这恰好和美国的社会现状有着紧密联系——在美国,律师和医生都属于专业人士,且往往收入不菲,这两类行业剧也因此大有市场。而我国香港地区作为长期以来的亚洲金融中心,在行业剧中往往会表现银行家和企业家的商战,这和其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密不可分的。
反观内地,我们的行业剧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具体行业的涉及也就显得很局限。内地行业剧大多关注医疗、教育、社会管理、餐饮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这些相关行业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在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让人亲近又引人好奇,在发掘行业秘密的同时,也能够带给观众一些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这些行业接触的社会阶层较为广泛,可以生发出丰富的故事和冲突,给编剧、导演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
然而,内地行业剧出彩却很难。至少目前还几乎没有能叫得响的律师剧;至于警匪剧,原本是行业剧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政策限制,自《重案六组》以后也就鲜有佳作问世。三年前,由吴秀波、海清主演的医疗剧《心术》,以及之后的《感动生命》等等,让观众看到了行业剧的一丝曙光,但从整体上来说却是乏善可陈。
首先,我们的不少行业剧往往容易落入“只见行业不见剧”的窠臼。不少电视剧作品的价值诉求流于说教,口号式的台词较多,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与发展相对成熟的美、日等地的行业剧相差甚远。并且在当下电视剧发展浮躁的大环境下,存在剧情过分煽情的问题。
其次,专业性的缺失又让人感觉行业剧不够真实。众所周知,美剧如《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等都以“真实”牢牢抓住观众,尤其是片中大量表现对罕见病症的救治令人叹服;广受欢迎的准律政剧《傲骨贤妻》虽然不乏大量的情感戏,但每集涉及的案例分析也是相当专业。反观内地很多医疗剧,专业医生看了以后会挑出一大堆毛病:演员连打针的姿势都不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又能指望观众表现出多少的耐心呢?
“不专业”主要还是由于创作者心态的浮躁。再来看《产科医生》,该剧根据张作民同名小说改编,故事的创作历时五年,张作民买了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陈列的几乎所有产科类书籍,网上资料光下载就有百万字之多,作品中的每个病例都是教学典型。在后期拍摄中,该剧在专业性上的投资也可谓“大手笔”:每位主演都被安排去医院实地学习,每场手术的戏一定有协和、同仁的专业产科医护人员在场“监察”。这样的剧,怎么会不专业呢?
而在展现行业风貌、行业精神方面,内地行业剧又往往把重点放在揭示行业内的负面因素上,而缺少对正能量的传达。就拿国内医疗剧的旗帜性作品《心术》而言,其创作初衷是想为医务工作者正名,针对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做出一种艺术阐释。然而最终作品本身还是流于情节剧的俗套。为了戏剧冲突,我们很难看到医生、护士这些职业本身的特点,这和当年港剧《妙手仁心》中人物所体现的使命感、责任感相去甚远。之后有一部《到爱的距离》回归医疗本身,想通过“救与治”“疗与聊”的过程来传达“坚持理想信念”。剧中,倒卖专家号的“号贩子”斗殴受伤了还得求专家治疗,医生家属同样可能面对无药可救等一些细节设置颇为准确。但是它的败笔在于又太过写实了,离现实太近。再来看《产科医生》,虽然剧中反映了不少“办公室政治”的内容,但是全剧的基调还是相当明朗:不管个人如何私心作怪,到了病患身上,到了手术台上,全院上下立马进入临战状态,无人跨越职业操守的雷池。
当年香港TVB《冲上云霄》第一部播出后,第二部竟然等了整整十年才播出。由此可见,要想拍摄一部优质的行业剧,其难度之大。行业剧要想“好看”,上述一些问题不可小觑。说到底,行业剧是在一定行业规则下的“人的故事”。真正吸引观众“每天准时收看”的,还是隐藏在某种行业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里折射出的人文关怀。如何在既保持电视剧的大众娱乐商品的属性上,又挖掘出不同的职业精神,体现出对行业的敬意?这恐怕值得电视剧创作者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