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把真实的西藏还给历史——对话电影《西藏天空》导演傅东育

//m.zimplifyit.com 2014年08月07日10:24 来源:人民日报 任姗姗

  “这个奖颁给我,也是颁给一种创作电影的态度。”导演傅东育说。我们谈话3个小时前,电影《西藏天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一举摘得6个奖项。

  这是怎样的创作态度?一组数字或可证明:《西藏天空》从筹备到完成历时5年,投资4000万,剧本修改17稿,剧组人数最多时超过400人,进藏出藏长 达9个月,拍摄地最高海拔5600米。重温那段经历,傅东育深有感触:“什么样的电影能给人生留下记忆,创作者的付出能否有所流传,《西藏天空》给了我答 案。遇见它,是我的幸运。”

  《西藏天空》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藏地史诗。它讲述了一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以两位藏族青年从主仆到仇人再 到朋友的恩怨情仇,折射西藏走出落后农奴制度后的社会历史变迁,以艺术的方式直面并回应了世界对西藏的关注。最特别的,这还是一部原汁原味的藏族电影,由 藏族作家阿来编剧,藏族演员拉旺罗布、阿旺仁青、索朗卓嘎担任主演,全藏语对白。

  对于傅东育来说,创作《西藏天空》也是一个价值观、艺 术观不断更新和升华的过程。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西藏天空》在创作之初已将“翻身农奴得解放”确定为主题。问题是,51年前,电影《农奴》已经用阶级分析 和阶级对立的视角来解读,今天又如何释读“解放”二字的时代深意?

  意义生发于创作者的脚下。9个月时间,创作者的足迹遍及阿里、纳木错、林芝和拉萨。他们发现,哪怕是在雪山脚下,哪怕是一个只有6户人家的村庄,网络依然畅通,电话依然畅通,现代文明完全没有因为地理的原因被阻隔。“这难道不是进步吗?”傅东育找到了坚定有力的现实。

  意义最终升华为创作者的艺术观。在与作家阿来的不断接触中,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傅东育的耳边一直回响这样的声音:“西藏的和平解放,真的不仅仅是一句 ‘翻身农奴得解放’那样简单。解放的本质,是人的自觉,是尊重与平等。”这是同为藏族人的阿来翻阅历史、田野调查后的切身理解。这同时深刻影响了傅东育: “对于农奴而言,站起来就是重生。但这个过程不得不付出代价。我想探讨的正是文明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付出的情感的代价。”

  新事物的到 来,唤醒了一个古老的世界——这是60年前开始书写的新的历史篇章。《西藏天空》守住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界限,更可贵的,还在于打破了不同民族与文化 之间的隔膜。在这部电影中你会看到,创作者抛却了文明优越感,他们将镜头放平,穿越风光与宗教,直抵生活在这样风光宗教下的人们,以及人的命运与情感。这 同样打动了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主席洛赛克。“《西藏天空》拍出了西藏的精神世界”,是洛赛克的评价。

  坦白讲,《西藏天空》不是一部讨 好市场的电影。“如何传达中国的价值观,仍然是现在电影创作的短板”。因此,对于傅东育来说,这是一种愿望,一个梦想,也是一种担当,因此他格外感激对 《西藏天空》给予全力支持的电影主管部门和出品方上影集团。当然,这期间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但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鼓励他说:“我们的梦想是做若干部电 影,在10年、20年乃至50年之后依然会有观众。”

  也许正如那首在电影中被吟诵的仓央嘉措的诗歌一样,“在这短暂的一生,多蒙你如此 待承,不知来生少年时,能否再次相逢”。也许正如傅东育反复说的那样,“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赤诚的、真善美的心去诉说这个世界,不论苦难还是幸福,都会有一 些正能量在传递”。电影《西藏天空》所讲述的,正是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有温度的故事,一个真实、真诚的西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